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而不仁,如火自焚

(2008-10-28 09:21:42)
标签:

保富法

财富

聂云台

幸福

杂谈

富而不仁,如火自焚 

富而不仁,如火自焚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为是大慈善家。”贪财吝施,堪称是世界的通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是旧中国纺织工业的领袖。上海滩的大阔老很多,多数都是聂云台所认识的。在聂云台晚年所著《保富法》一书中,他列举过这样几个事例:

 

积钱不用,其财自尽

江西的周翁,当时是盐商领袖。有一天,他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周翁看完信后大发雷霆,认为这位经理擅作主张,捐得太多!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

后来这位周翁移居上海,有一天,有人在酒席上问他,如何发到如此大富?他回答: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而已。这位周翁寿命不短,活到八十多岁才死。他留下遗产有三千万元,被子孙十房瓜分,平均每房都有三百万,在当时都是相当的富有。

但十几年后,这十房子孙各自的家产就已经败空了。只有其中一房子孙,略能作些好事,境遇就比较好一些,但也遭遇种种意外耗损,所余的钱也不多了。

这么多家财为何败得如此之快呢?我们闭目稍微想想,从前那些上海阔少爷用钱的方法和生活作风,便不难明白。

这位老翁,一生积财也是靠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可惜他太过悭贪,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自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反。最终还是应了《易经》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规律。天道昭彰,岂可视而不见?

 

骄奢二字害死人

20世纪20年代,上海有位地产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

1925年,聂云台曾到他家吃过一次饭。见他家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

有一位客人指着一间屋子告诉聂云台说:“这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因为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喜欢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一切的人。而惟有道德名誉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一些趋炎附势者的恭惟奉承。

所以,骄奢两字是相连的,骄就是摆架子,奢就是摆阔。上海常看见的是大出丧,一日之间,花费一、二十万的银元,以为是荣耀。但是若要请这些人家出几千元帮助赈灾,就不大容易了。这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的心理,并非只有某一家如此。这一位地产大亨,当然也未能免俗。

然而,在聂云台到他家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落,加上投资的损失,这位地产大王轰然破产了。其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陈某黯然离开上海,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亿万家财终成空

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在20世纪40年代堪称是大上海最富有的人。但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说,他们虽有家产八万万银元,却不肯动用丝毫做慈善事业。

财产八万万的收入,就照当时二厘的利息来计算,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利息收入,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用作救济贫民之用,那么全上海的难民,就可以得救了。当时上海的难民所中,有十万人,每人的粮食,以每个月两元计算,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这在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的一毛。如果能花几百万元,救几万个穷人,对他们家丝毫无损。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剩下的利息不仅足够他们的开支,还能有储蓄。

然而这个大上海首富之家,却舍不得拔一毛而利天下,一心只想这一千六百万元利息,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银行帐上,任意挥霍。

然而,这位大老豪的肉身也会死的,他并无子女,结果几万万的财产全都归了他人。徒然带着一身的罪业去见阎王,留在身后的是一片骂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