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修身养心的秘诀
苏京平:上午好听众朋友。胡先生您好。
胡奎:你好,苏老师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苏京平:非常高兴,今天又一次和大家跟您在这幸会。
胡奎:我也非常高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修身养心
苏京平:连日来大家也一直是关注着您讲的生命观,在历经几天的讨论之后,其实人们又归结到一个修身养性的问题,我不知道在这个话题面前您做何思考或者说您有什么需要跟我们分享的一些看法。
胡奎:是这样的,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今天是一个大趋势,大家都在谈经济、文化,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修身养性之道,修身就是人的根本,所谓的修身,其实就是使你的生命不断地丰满、不断地完善,使你的生命质量不断地提升,生命利益能够最大化,本质上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苏京平:所以说从这个问题上来讲才有了首先是修身,然后再说齐家,再说治国,再说平天下。
胡奎:对,修身是根本,所谓的修身就是一个人先把人做清楚,比如说做父母的要尽到对子女的责任,你得是一个好父母,你的行为要成为子女的榜样,然后做丈夫的、做妻子的、做子女的都要尽好相应的责任,先把家庭的责任尽好,这个责任首先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你有这个心然后才有这个能力,你把作为家庭的基本责任尽到了最好,你自然也就能够对朋友尽责、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责。
好心情:超越快乐
苏京平:据我所知您一直把人是不是具有好心情作为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胡奎:是的。
苏京平:您怎么体会好心情,人具有好心情和养生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胡奎:这个关系非常深刻,好心情应该说是身心健康的一个综合标准,如果你身体不好的话你大概也很难会有好心情。好心情首先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指标,我们这里首先要区别于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讲“快乐”非要讲“好心情”呢?
苏京平:对啊,人家说你就直接说“快乐”不就得了。
胡奎:对,快乐这个词大家很熟悉,而且用得很烂,应该说有点俗了。当然我们不是嫌它俗,这里有一个区别,比如讲快乐,我现在肚子饿了,我想吃东西,随便一个馒头我都吃得很带劲,因为我太饿了,到我吃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馒头时,其实馒头没有变,但是我发现馒头不是那个味道了,再也找不到刚开始吃馒头时的快乐了。快乐是以得失为标准的,我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我得到了我就很快乐,但是我得不到呢?
苏京平:就会失落。
胡奎:对,所以心情就会处在一种起伏状态,因为得到和失去不由你,由很多外物所决定的,就像你的心时刻被外物所控制,你就会不自主,好些事情一个是我们说的患得患失,你求而不得会很难受,得到了怕失去,得到了怕保不住,当然保不住还有能力的问题,很多人智慧没开给你一百万也保不住,很快就会败掉。所以说这种快乐其实是一种以物质利益为满足,以外在需求为满足的一个标准。好心情不一样,好心情就相当于你一天三顿都处在一种不饥不饿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君子,实际上就是成天无忧无虑的这样一种状态,当然不是说他没有得失,他能够看淡得失,他知道人生的根本价值在哪里,他能够很快地超越这些矛盾和烦恼。
好心情与幸福感
苏京平:您指的是淡薄名利的一种境界?
胡奎:是这个境界。这里面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昨天我们谈财富,其实我想还有一个词——“幸福”,怎么来理解幸福?幸福跟财富也是直接相关,包括好心情也是一个幸福观的问题。
苏京平:幸福感。
胡奎:幸福感的问题,和谐社会其实一个很根本的指标就是看大家的好心情指数有多高?个人的好心情指数高你的生命质量一定高,整个社会多数人的好心情指数高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就一定会高。
苏京平:就是个人身心的和谐可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胡奎:对,那么这里面就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认知,当然也对于我们这个心理的认知。
苏京平:何为幸福呢?
胡奎:从幸福这两个字来讲,什么叫福?左边是个“衣”,右边是“一口田”,就是有一片田能让你有饭吃、有衣穿,但是怎样有饭吃、有衣穿呢?再看“幸”字,这个“幸”字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奴隶戴的手铐,两只手铐在一起,你要想有衣穿有饭吃衣食无忧的话,你就得戴上镣铐,给我好好干活,当然这个是“幸”的本来意思,我们可以引申这个“幸福”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在讲一种责任感,就是说,要想得到幸福,你就得尽责,换句话来说,幸福就是一种镣铐,这个镣铐就是你的责任。就比如说爱情吧,你想要得到爱,你想要得到婚姻,那么你就得对你这个爱,对你这个婚姻负责,接受她的束缚,这就是责任。
由此再看,我们说什么叫好心情?好心情就是当一个人把你的责任尽足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好心情。我们很多人之所以缺乏好心情,是因为我们良心感到不安,有亏欠感。好心情就是一种良心的状态,就是我们该尽的责任尽到了尽足了的一种问心无愧的状态。有时候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是我们的心到位了,我们会感到很踏实,问心无愧,这样我们就觉得有好心情。如果我们该尽的责任没尽到,我们就很不踏实,即使赚了很多钱,我们知道对社会、对他人亏欠了很多,做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这种不安的心理慢慢积累会成为一种病,可能表面看起来很快乐,甚至刻意去寻找快乐,其实这种快乐是畸形的,它不是真正的好心情。
苏京平:1046这位朋友说胡先生您所说的好心情是不是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乐观主义精神。
胡奎:跟这个是两回事。
苏京平:相关。
胡奎:有相关,但是两回事。我们说好心情首先还是心理的一种自在平常的状态。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四书五经有一本书叫《中庸》,所谓的“中”其实就是心的意思,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你的心处在一种平常的状态,也就是良心的状态,良心不亏,你就会有好心情。只要责任心到位了,有些你没有做到,有些责任你担负不起,你也不会有太多的自责。
好心情与养生
苏京平:2060这位朋友问,说好心情在没病的情况下容易维系,而在有病的情况下难以成形,您以为呢?
胡奎:这个观点我理解是这样的,实际上按照很多中医的养生理论,很多病都是由心生的,也要由心来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讲病由心生,不是说很多药物和医疗技术没有用,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生病的人如果光吃药,光有好的技术保障,如果他的心不安定的话,如果他的心态不够乐观的话,他的病也很难根治。反过来有很多病人他可能不一定吃很多药,不一定用很特别的医疗技术,但如果他的心态好,反而可以解决。这里面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我给大家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一个就是我们有一个老将军,我在这里就不提他的名字了,今天八十多岁了,他前不久刚刚爬华山回来,自古华山一条路,很多年轻人爬完华山第二天起不来了,他却照样一切正常。这个老先生曾经六种病,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等等,一般来说都是很难根治的不治之症,但是现在他都没事了。他是修炼气功的,但我感受更多的是他的好心情。他是军级干部,医疗卫生保障很好,但是每天他能骑自行车就尽量骑自行车,甚至有时候自己挤公共汽车,我看他骑自行车的背影就跟四十多岁的人一样,你很难想象的。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台湾有名的国学
家陈大络先生,他是李敖的中学语文老师,在国学界很有名的,这个老先生八十多岁了,他前年到北京来,晚上十一点多就打电话约我们出去吃夜宵,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他的字很值钱的,1990年亚运会的时候他在香港搞义卖,一个字卖十万块钱,但是这个老先生真地一点架子都没有,坐到床上就跟小孩一样。这个老先生四十年不进医院,因为四十年前有一次重感冒,到了医院医生态度很不好,一气之下再也不进医院,也从不吃药,而且我注意到他的卫生观念似乎也不是特别好,桌上的筷子我们觉得脏兮兮,他拿来就吃。八十多岁的老人家,瘦瘦的,眼不花耳不聋,腿脚自由。我们身边只要你去发现,这样的老人也许并不鲜见。所以,心情好,心态好,很多病慢慢地就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