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发展观、生命观、财富观、幸福观的对话(5)

(2007-08-08 10:29:00)
标签:

职场/励志

发展综合症

发展观

生命观

财富观

幸福观

分类: 佛学与禅修
 

生命与财富——养生之道与生财之道

    

    苏京平:上午好各位听众。胡先生您好。

    胡奎:苏老师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苏京平: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昨天我们提到了您今天要讲生命与财富,现在已经有不说听众朋友发来短信,一方面想聆听您的高见,同时大家也在发表着各种意见,那是不是还是请您先说说养生之道和生财之道是不是完成两码事,还是说这两者之间在您看来有互相的通融之处。

 

西方人的财富观:财富是欲望之子

 

    胡奎:按照一些西方人的财富观,养生之道和生财之道肯定是 两码事,因为西方人把财富理解为狭义的物质财富的积累。

    苏京平:金钱。

    胡奎:对,金钱和物质。我的理解,按照中国古人的财富观,实际上这两者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回事。我还是要先讲西方人的财富观,最近有一本新书叫《财富的革命》,这个作者是美国非常有名头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写过《第三次浪潮》等等,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西方学者。他这本书中有一章的标题是“欲望之子”,他认为“财富就是欲望之子”,我可以把这段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托夫勒是怎么定义财富的。他说:“事实上我们大家可以这样给财富下定义,它指任何财产,或是公有或是独有,并且具有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用途——给我们带来提供某种形式的安乐,才可以用于和其他形式能够提供安乐的财富来交换”,然后后面加了一句话“不管怎么说财富就是欲望之子”,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非常憎恨财富的另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段话确实很有代表性。

    苏京平:如何理解这么一个观点呢?

    胡奎:我们可以这么来推理,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追逐财富,如果说财富是欲望之子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欲望的奴隶,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

苏京平:相比之下。

 

中国人的财富观:赚钱等于积功德

 

    胡奎:对,因为这句话大家都好理解,我就想讲中国人的财富观。现在大家都在讲寻找商机,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所谓地寻找商机,其实不就是寻找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机会嘛,对不对?你赚钱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积功德啊。佛家、基督教都讲积功德,其实我们大家也都在讲积功德,服务就是积功德,对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赚钱的过程就是你积功德的过程,工作的过程也就是积功德的过程,因为你每天做的工作就是服务。由此再看,什么叫品牌呢?比如就说娃哈哈吧,为什么娃哈哈卖水都赚钱呢,本来他那个矿泉水并不值钱,但是贴上一个娃哈哈的标志就赚钱,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娃哈哈长期以来每天提供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总让别人获得好感,这种好感不断地一点一点地积累就是一个品牌,这个好感就是信任力。所以赚钱的过程也就是积累信任的过程,因为我们赚钱就是在提供服务,提供服务就是积德。所以,我们中国四书五经第一部《大学》里有一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苏京平:古往今来的观点,仁义者以财发身。

胡奎:这里“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这几天所讨论的“生命”,古人讲得非常好,仁者是用财富来发展、完善、丰满、提升自己的生命,而不仁者是以身来发财,也就是通过牺牲自己生命的利益来追逐外在的物质财富,结果是适得其反,舍本逐本。所以《大学》里还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凡事有本有末嘛,德是本、财是末,赚钱的过程是你积德的过程。然后《大学》还这样描述生财之道:“是故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你要开一家公司,首先要招来必要的创业伙伴和员工,凭什么招来这些人呢,这就是靠公司的文化、精神力量,这就是“德”;“有德此有人”,然后就有了很多精英一起来创业;“有人此有土”,土是什么?土就是生财之道,就是我们各个的产业系统,或者说,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系统;“有土此有财”,有了好的产品和服务系统,我们就可以获得利润;“有财此有用”,这个“用”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我们更大的发展,这个“用”的本质在个人,就是发展和完善我们的生命,在企业,就是发展和完善我们的事业,达成我们预定的经营发展目标。

 

先尽服务,再求利润

 

    苏京平:话说到这,再回头审视您刚才说的引自《大学》那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就确实是内涵丰富了。那么从得到财富的根本规律这个角度来讲,人们现在也经常讲到要舍得,我不知道您怎么理解这个舍得。

    胡奎:“舍得”这两个含义非常深刻,它概括了全部商业的精髓。这里面我还想用我们大家都比较能够理解的一些道理来解释。比如我们大家经常在问:企业是干什么的?很多人第一直觉的回答: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这话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赚钱嘛,看起来无可非议。但是,换句话讲,还有一个解释:企业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标的。什么叫“满足客户的需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就是服务。一个是以赚钱为目标,一个以服务为目标,但目标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目标?这里就有一个孰因孰果的问题,服务是因,赚钱是果。服务就是舍,利润就是得。先尽服务,再求利润,也就是先舍后得,不舍不得。为什么德隆、安然这些这么大的上市公司最后都垮掉了呢?原因就是巅倒因果,是受“目标决定论”的危害。现在很多人做企业都讲赚钱,今年要赚一百万,明年要赚一个亿,好了,这是一个目标,先不说这个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关键是我们定下这个目标后往往被它所困,为了达成目标是就不择手段。与此相反的是,我们中国古人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说,你只要每天想着把你的服务做好,今天我应该做哪些服务,我的哪些服务做得不够,客户需要我做什么,客户还需要我做什么,每天把这些想好、做好,你的利润就会不求自来,我们很难想象别人得到你的好处而不给你回报,是不是?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们现在过于强调以盈利为目标,结果盈利目标层层往下压,层层分解,都实行末位淘汰制,导致我们很多经理人、业务员为了不被淘汰,就千方百计以把钱从客户口袋里掏过来为本事,才不管产品是否符号人家的需要、服务是否到位呢,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从长远看,对个人不利,对企业不利,对整个社会都不利。不是先舍后得,而是为得而得、得而不舍,这就是我们当前市场环境混乱的全部原因。

    苏京平:从您刚才提到的这种因果关系来讲,确实应该是先舍后得,这样才有舍得。

    胡奎:是,所以这里面我就特别想要引用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叫做中国善佑善集团,它的董事长叫褚武军,这是一个河北的企业家,他是做蚂蚁制品出身的,我这里丝毫没有为他做广告的意思。大家听听他的经营理念,他有一句话叫做“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是说把你的爱给出去,把你的福给出去,你的爱就会返回来,你想得到的福就会返回来。

    苏京平:爱出者才能爱返。

    胡奎:“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是我们个人做人也是这样的,你想要得到爱,想要得到幸福,那好,你先把你的爱给你想爱的人,把你想要的幸福先给别人,别人才会给你爱,给你幸福。那么做企业也是这样的,我们讲做企业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提升和完善别人的生命利益,让别人得到生命利益,这就是给别人爱,这就是给别人福,你给了别人爱,你给了别人福,这个福和爱自然会返回来,这个过程就是这样的。

    苏京平:那么从这个利益上讲就是需要先做好服务,然后再求利益,如果说把利益放在首位上,那就可能出现问题了。

    胡奎:这就有一个因果不能颠倒,我们讲因果律,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我们讲顺其自然,什么叫顺其自然啊?这个顺其自然的“其”就是因果律,所以,顺“其”自然就是顺“因果”的自然,凡事顺因求果。我今天得到一些什么不幸或者是得到什么好处,是因为我以前种下了好的或不好的因,我今天所作的一切行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一个因,会产生一个相应的果,所以我们凡事先求因后求果,要有一个秩序问题。

苏京平:所以说如果没有搞好这个秩序,没有搞好舍和得的关系,没有搞好服务和利益之间的关系,那就可能会造成所谓的唯利是图,有的时候甚至图财害命,这就麻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