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的温暖

找一个古镇,藏在阳光里,静静的温暖的度过节日。
今年过节在角里,打拳,做饭,看书,撸猫,弹古琴唱弦歌给知音。
有些人相遇,是一种长久的注定。有种分离,西出阳关后,才会想念。
世界很大,走了一圈,有个归处,安放身与心,互生中彼此茂盛。
从渔民的船上买了淀山湖小鱼,红烧烧的下小酒,煮上一锅乌鸡杂菇汤,在古镇药房童天河买了黄芪和党参,补气养血,买各种颜色的菜尖,粗壮香糯,2月里最美味的蔬菜,每次都吃些,天热了,花开了,虫子出来了,菜尖就变细了,黄色的花开出来,冬日蔬菜的那种甘甜,只能等待下个寒冷的冬日了。
很多朋友在世界各地过年,看子沫的博客,到哪里去,推荐带着那片土地味道的书籍。
如果去大兴安岭或是内蒙一带旅行,可以带上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本有生命力的书,带上活力和热爱再去体验那一方土地,那个逐渐消失的深山游牧民族,会被记住,像一簇黎明的天光,有隐藏的生命力,才是值得传承的。
如果去新疆旅行,带上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系列,那种朴拙和天然,对自己生活完全的接纳和顺服,有另一种高贵,充满活力,不事雕琢,没有穷酸气,令人敬畏。
曾经比较喜欢武汉芳芳比如“桃花灿烂”,比如“万箭穿心”……可能是有悲剧色彩吧,大武汉的背景在故事里缓缓拉开,方方曾一再说,武汉的文化就是“码头文化”。
谈到城市文化和背景,以北京为背景非常好的有《骆驼祥子》和《城南旧事》,那种胡同文化背景隐藏在故事里,出神入化,丝丝入扣。
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心水之爱,地域满是活气流淌,没有局限,此间天堂;还有,写上海方言写到入化的作品《繁花》,宛如青草上的露珠般灵动清新,令人惊艳,连喜欢也好像是露珠般灵动……
如果去日本,带上《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一路看过去,也是比较好玩的事;当然,带上《雪国》《古都》或是《细雪》《草枕》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是一个风景之外沉静优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感悟细致地涌动。
如果去巴黎,还是带上《追忆似水流年》吧,读多读少都无妨,慢慢看看,浸润在一段巴黎旧时光里。
如果去香港,太多可以看了。亦舒或是黄霑的随笔皆有趣味。去香港,也可带上张爱玲啊,很多个港版场景一一展开,那个浅水湾酒店因她的“倾城之恋”而闻名,坐上中环到赤柱的巴士,路过浅水湾,那一带,看山看山看港岛,位置上佳。
若有机会去非洲,会带上两本书《走出非洲》和《夜航西飞》,好像够了。有关生命和灵魂,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探索,置身其中无限深沉的热爱。
想去俄罗斯,会带上《安娜卡列尼娜》,草婴的译本。
对南美也有深深的向往,若有机会去,带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或者《霍乱时期的爱情》吧,拉美风情和生命的铺展徐徐拉开,什么才是真实或者魔幻,并不重要,生命的感悟却是深藏其中,密码需要自己去探寻;还有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和《沙之书》。这个曾经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所在。
当然,还有冷贵之气的英国,好像永远是阴天、雾气,纯正英伦范儿,嗯,带上奥斯汀的书去英国是最适宜的……
马未都先生的一个访谈:曾有个90后问他,文学有啥用?他这样回答,文学能让你的感情变得更细腻。一个细腻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的感情更细腻,才知细腻的好,一个灵魂和一个外在,统一起来才会和谐和共鸣。
很多的书没有读过,很多的地方没有去过,比起浩瀚世界,个体是多么贫乏和渺小,还有局限……没有关系,保持谦卑,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