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暧昧的另一个解释是含糊不清

(2007-04-24 16:27:08)
    熊猫人赵半狄坐在我的面前。剪裁得非常好的黑色正装,白衬衫的衣领、袖口鲜亮。后来我发现,这套衣服似乎就是他在那个关于“一汽大众”的片子里出镜时的着装。这身正装配白色棒球帽显然不合适。稍后,对熊猫人略有了解,便猜测这或许就是一种风格:杂烩。
 

    毛绒熊猫放在桌子的一旁。身背黑白分明的国宝熊猫,是赵半狄的一个形象标志。对一个你不熟悉的艺术家,你其实很难评说什么。我只是坐在屏幕前,好奇而匆忙地看了两个15—20分钟的短片,体验一种对我而言很陌生的艺术,然后随口瞎说一气。

 

    《一个人的奥运》。片子的创意不错。在获知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熊猫人赵半狄举着火炬从北京的胡同出发,穿越千山万水,在瑞士演出了一场虚拟的奥运开幕式。当地的市长、政要、名人们身着中山装坐在主席台上,等候熊猫人从遥远的东方国度穿过时空隧道翩然而至。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时空隧道,因为赵半狄将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开幕式,移至2005年的瑞士城市。

 

    这个短片混和了艺术片和纪录片的要素。最出彩的是在北京胡同里奔跑的那一小段,不管是音乐,背景,还是自愿追随他而出现于镜头里的孩子,还有自然而然的背景音,都给人一种充盈生活气息的激情。相比之下,随后的奔跑就是一种略显中庸的艺术片抒情。举着火炬,熊猫人跑过不同的城市、北方的乡村、南方的小镇,没有现场纪录的背景音,只有将《少林寺》的两首插曲改写歌词后的配唱。倒是熊猫人奔跑的矫健身姿更能给人深刻印象。后来,片子结束后,我问赵半狄,你到底跑了多少路?

 

    片子的后半部分是现场纪实。据说是瑞士的国家电视台拍的。熊猫人跑过异国它乡的街道,旗帜飘摇;运动场上金发碧眼的观众,观看熊猫志愿者们晃动着风情的虚拟入场式。直到熊猫人跑入现场,点燃火炬。

 

    激清、赞美、反讽,体育、政治、意志,所有这些因素,包括拍摄方式、表达的多样化,你都能从里面找得到。但是,你惟独得不到一个鲜明的主题。赵半狄就是不想告诉你一个明确的概念。

 

    我就是喜欢暧昧,喜欢混合。这不是熊猫人的原话,大体意思却不差。

 

    暧昧的另外一个解释是含糊不清,而混合则意味着一个包罗万象、缺乏特点的大杂烩。这一点,在另一个短片(大约叫《熊猫 半狄 大众》吧)表现得更为清楚。

 

    这个剪裁只剩下15分钟的短片已被“一汽大众”购买,据说在上海的车展上不停播放,是“大众”企业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我一直没太明白,如此智慧聪明的“大众”决策层(或者某个高层决策人),到底看中了什么?作为一个商业宣传片,它显然不够精致华美,连最常见的大众汽车广告片都比不上。说是宣传企业精神,我除了瞥见“一汽大众”的厂标、生产车间、个别生产工具之外,丝毫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脑子里倒是不停闪过卓别林的一个有关机器工业摧残人的搞笑默片。

 

    至于其所谓的企业文化,在片子里更是一种暧昧的嘲讽----根本不是什么“只要你象领导一样思考,你就是领导”,而是人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抗争也没有。

 

    此类冷嘲热讽居然能得到“大众”认可,是其想显示包含大度,想借助熊猫人抢眼球,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我挺替“大众”不值,花费不菲,买这样一个“宣传片”,图什么?怕要被人骂死。

 

    可有人赞助,肯掏钱,对艺术创作是好事。当然,钱最好由瑞士之类不愁吃不愁穿,闲来无事追求艺术的国家淘:)

 

    接着说片子。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压抑。黑白分明的一群熊猫人进入让人压抑的大型机械化厂房,看起来是熊猫主角赵半狄先生带着芭蕾舞小组来视察工人,慰问演出。

 

    身着黑色正装的男主角出场了,我一下子想起了,年前,网上有一个炒得沸沸扬扬的熊猫人到医院慰问的视频,原本就是眼前的赵先生啊。慰问大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除了场景不同,其他的都大致相似----主角的表情,配角的举动,其他人的反应。

 

    然后就是眉目传情的办公室恋情,芭蕾舞演员的高台表演,女秘闹别扭离去,熊猫主角不得不骑着自行车巡视厂房寻找,最终以大团圆谢幕。

 

    忘了说了,赵半狄好象是喜欢大团圆的,这与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相近。

 

    总体感觉就是暧昧。艺术片里掺杂着商业,商业宣传片里处处要显示创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是暧昧的,尽管大熊猫黑白分明,可整个片子的色调却灰突突。

 

    有创意,不太独特;有想法,不太深入;有爱情,欲说还休;有表达,略显生硬。这种介乎是与非之间的效果,可能正是创作者的追求。

最最独特的,还是熊猫人的创意。可惜的是,它已经在不同场合走了好几糟,初识者觉得新鲜,看多了,难免倦怠。

 

    至于那些将公益当工具,将艺术当名利,将炒作当噱头之类的指责,见仁见智。骂多了,倒真的成了“炒作”者的帮凶。

 

    你可以把“大众”理解为汽车,也可以理解为人。真正的艺术人,并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