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

标签:
白万纲财经产融结合集团战略 |
分类: 集团战略 |
影响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
集团财务管控的集权、分权及平衡型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存在最好、最科学的模式。选择何种财务管控模式,必须与集团的财务管控环境相结合,适合企业环境的就是有效的模式,否则就是无效的模式。而集团财务管控环境又可分为外部环境、管控主体环境和管控客体环境三大部分。
两维关键环境矩阵
对一个既定的企业集团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外部环境和管控主体环境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每一个下属企业来说是共性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们影响着一个集团总体管理控制的集分权程度。但是,在一个既定的企业集团内,每一个下属企业的管控客体环境却是“个性化”的,集团总部必须针对每一个个性化的管控客体确定相应的管控模式,以达到最佳管控效果,实现集团管控目标,而在对每一个下属企业选择管控模式的考量因素中,“战略匹配度”和“股权关联度”又是影响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两个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一、长远利益影响—战略匹配度是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战略影响长远利益,一个子企业的业务领域与发展方向与集团总体战略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其在整个集团中的战略地位,进而影响集团对其的管控模式。
集团的战略是靠各个子企业的战略来支撑的,集团战略目标是靠核心主业子企业的目标实现而实现。因而,属于核心战略主业的子企业必然受到集团总部的高度关注,资源向其倾斜,人财物也会受到总部的重点控制。反之,对于非战略主业子企业,集团要么是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而设立,要么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存在,要么是主业非核心价值环节的延伸,由于它们在集团中不具备战略地位,集团总部对其就会主要关注结果,而较少关注过程。
二、现实利益影响—股权关联度是最为现实的影响因素
股权影响现实利益,集团公司在某个子公司的股份越多,意味者其在该子公司投入的资本越多。
一个集团对某个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要么意味者实施战略控制,要么是追求财务收益,无论那种意图,从现实的角度看,集团投入的越多,拥有的收益或存在的风险也越大。
从“剩余索取权必然剩余控制权”的理论出发,集团对全资、绝对控股的的子公司必然会采取较为集权的控制,也有更多的途径支持其控制意图实现;对相对控股公司和子企业控制会较为宽松,支持其控制意图实现的途径也受到很多限制。
在一个既定企业集团中,根据“战略匹配度”和“股权关联度”两个关键考量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二维关键环境矩阵,四种子企业环境状态,如图
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
(一)原因
强相关环境下的子企业,一方面属于集团的战略主业,是集团未来发展的支撑,是集团资源配置的重点,集团有必要实施集权型财务管控;另一方面集团在股权上处于控制地位,如全资子公司、分公司(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全资子公司)、直接控股公司(直接持股比例超过50%)、间接控股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共同持股比例超过50%),集团有权利对其实施集权型财务管控。
(二)管控具体表现
财务权力主要集中在总部,包括拟定财务目标、财务事项决策和财务监督等;财务资源集中在总部进行配置和管理,包括集团财务组织和人员设置管理、集团资金管理、集团财务信息标准确立、传递和披露、集团财务政策制定;重大财务行为由集团统一审批,包括财务战略制定、财务制度制定、购置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成本费用控制、融资、担保、营运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收益分配、内控流程、内外部审计等。
(三)特例
若控股子公司是上市公司,按照中国证券管理机构的规定,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必须“三分开五独立”(即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则不宜完全采取集权型管控模式,而应稍偏向于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
二、战略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
(一)原因
战略相关环境下的子企业,一方面属于集团的战略主业,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或与集团当前主业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从此角度考虑,需用集权型财务管控;但另一方面集团在股权上不处于控制地位,如合营公司、相对控股子公司(集团母公司不具备绝对控股地位,或者不是第一大股东,但是对其经营决策有者实质性影响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集权管控,两者相均衡,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是一种适宜的选择。
(二)管控具体表现
对子企业重大财权、重要财务资源配置、重大财务风险行为,集团应保持控制地位,如确定预算目标、重大财务会计政策制定、财务负责人的配置、大额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担保、股权融资、收益分配等活动均应经过集团总部审批。对日常运营应进行放权,重点关注结果。
(三)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矛盾:战略取向与股权控制不匹配,集团有必要对子企业实行集权管控,但权利上不支持,有可能影响集团整体战略的实现。
解决方案:
1、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如很多相对控股公司由集团改制分立而来,在业务上对集团依赖比较大,或者管理者的劳动关系仍在集团公司,因此按过去管理习惯,依靠行政手段可以强行推行集团的管理模式。
2、通过契约超越法人所有制。与其他股东达成管理共识,通过公司章程和管理协议的方式明确集团公司实质性的管理地位,从而保障集团管理思想的实现。
3、增持股份。这类子企业既然在战略上与集团公司高度相关,因此可以考虑增持股份,使集团的战略取向和股权控制上完全一致。
三、现实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
(一)原因
现实相关环境下的子企业,一方面集团在股权上处于控股地位,如控股子公司;但另一方面,它不属于集团的战略主业,不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这种情况的子企业,一般属于集团在战略模糊下设立的,或集团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所致,或属于集团短期的投机行为。因此集团没有必要浪费管理资源采取集权式的管控,而折衷使用平衡型财务管控。
(二)管控具体表现
对子企业重大财权、重要财务资源配置、重大财务风险行为,集团应保持控制地位,如确定预算目标、重大财务会计政策制定、财务负责人的配置、大额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担保、股权融资、收益分配等活动均应经过集团总部审批。对日常运营应进行放权,重点关注结果。
(三)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矛盾:战略取向与股权控制不匹配,集团有能力也有权利对子企业实行集权管控,但战略方向上不支持,存在部分资源浪费现象。
解决方案:
1、调整战略,纳入主业。集团战略是相对的,并非不能进行调整,若该类子企业发展非常好,集团可以将其纳入主业,实施多元化战略,但风险可能加大。
2、减持或出售股份。对非战略主业的子企业减持股份甚至完全出售,将资本集中在战略主业上,可以使集团战略更加清晰,集团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
四、弱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
(一)原因
弱相关环境下的子企业,一方面不属于集团的战略主业,不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在股权上集团也不处于控制地位,如相对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对于这类子企业,无论从必要程度还是权利享有程度上讲,分权型财务管控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管控具体表现
集团公司重点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不谋求对子企业在重大财权、重要财务资源配置、重大财务风险行为上的控制地位,但应谋求知情权,对某些公司(如相对控股公司)的重要财务行为应进行备案管理。
五、集团还应根据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和财务管控模式
小结
1、影响集团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管控主体环境和管控客体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系统环境;管控主体环境指的是集团总部或母公司自身的特点;管控客体环境指的是每个下属企业的特点。
2、集团管控模式选择模型——两维关系环境矩阵
(1)长远利益影响—战略匹配度是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2)现实利益影响—股权关联度是最为现实的影响因素。
在一个既定企业集团中,根据“战略匹配度”和“股权关联度”两个关键考量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二维关键环境矩阵,四种子企业环境状态。
3、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1)强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
(2)战略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
(3)现实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平衡型财务管控模式;
(4)弱相关环境子企业财务管控模式的选择——分权型财务管控模式;
(5)集团还应根据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和财务管控模式。
前一篇:平衡模式
后一篇: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