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性思维的提出
(2015-08-16 11:30:45)
标签:
it白万纲财经集团战略产融结合 |
分类: 集团战略 |
人类思维已具备了三个极点——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常识与同理心,但显然,还需要其他的极点,去支撑,去使之打通,去使我们的思维更多元。
我们不大可能用某次临时到的思考方法思考,我们得要从身体,灵魂深处寻找其实我们掌握,但还没被唤醒的思考方式。
在人类思维的过程当中,人类早先经常采取的一种活动——美术——兼具涂鸦,乱画,比划,形状,具象,轮廓,可触摸,可感知等特性的一种活动,一种记忆世界的方式,一种记录外界的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观察审视,记忆记录,认识,再现,再加工的视角或手法就慢慢的映入了眼帘,我们开始思考,这是不是我们的一种可能的思考方式呢?
人类自诞生以来,睁眼就看到的是画面,人类与人类的交往是画面,视觉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概念、文字、理论,是非常非常成熟以后,才出现的东西,但早先,画面,声音是我们沟通的最重要的方式。声音还是一个模拟信号,通讯信号,其单调性,并不具备深度解读空间,画面则不然,从历史以来的洞穴壁画,人类早期的艺术品,我们就能看得出来,人类对画面这一特殊事物的理解,寄予厚望,寄予了很多信息荷载功能和信息解读功能。
在人类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我们已趋于用文字和理论,因果,新思维,流行观点,以及社会知识去理解社会的今天,我们已较少用画面、质感、图像去理解和解读某些事物,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被放弃,废弃,遗弃,逐步被边缘化的思考或认知维度可能是一个解决之道,就是用图像,用美,用线条,色块,形状,质感,画面去传递某些事物,越是用美术性思维,我们越发现,传统思维方式的缺点,越突显得严重。
传统思维方式的五个主要缺点。
第一,思维趋同。传统的思维方式,哪怕是感性,其实也并不是无限度感性,它在整个社会知识的规范之下,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越来越趋同,更不要说感性知识,以及常识与同理心。越来越呈现规范、死板的特征。
第二,思维偏浅。都是以事实解释事实,以理论解释事实,以事实去解释理论。真正的颠覆性,深刻性,全新认知的视角,无从得到。都是在他人已有认知的概念之上,用下一个概念去解释上概念或否定上概念,所以概念层层相应,就好像一亿只苍蝇堆在一个苹果之上,由此改变了苹果的形状,但是改变了苹果投射在我们眼里的外形,但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苹果的形状一样,苍蝇飞开以后,苹果还是苹果,荷载在世界之上的概念的层层叠叠,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未真正的去改变事实,我们对某一个事物起上一千个名字,给予一万个定义,并没有影响那个事物本身。所以偏浅就由此而来。
第三,总是以理论去决定实际,断章取义,纸上谈兵,用理论之刀去削事实之果,刀的形状是怎么样的,事实就被削成怎么样,多余部分则被我们假装认为不存在。
第四,总是以事实去对应理论,找着一个事实,就机遇把事实往已有的理论里塞,和常识与同理里面塞,唯恐事实超出常识与同理心。我们认为,只要对一个事实进行多元化思维的理解,总是能把它认识清楚,这也是一种狂妄。
第五,缺乏整体性,整合性和形象性。
这些思维缺陷,使得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对以上思维方式进行承托的一个平台,以及对思维的三极进行再打通的一个内通道,经过漫长的思考,研究,实践,人类逐步发现,美术性思维,也许是解决之道。我们发现,我们需要一种可以训练,可以掌握,可以提升和改进的感性思维,来调和和弥补目前我们常见的思维缺陷。美术性思维,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对象,它有些什么特点呢,美术性思维是用美术语言来理解事物的一种跨界式的思维方式。用美术本来是对图像进行写实,表现的,但是现在,把美术这样一个表现图像的方式,作为一种解读,认识,解构事物的一种角度或工具,将美术性思维与其他思维和工具结合,用美术性思维去强化训练,用美术性思维来解读人、事、物,来展现一种所有的人都能站到一个起跑线上的一种平台性,一种可以铺在所有泥泞地上的一种万能地板。一句话,美术思维是既有思维范式的有力升华和补充,是用美术语言来理解事物的一种跨界式的思维方式,是驾驭理性与感性,以及常识与同理心的一个沟通桥梁。
这就是美术性思维——美术性思维是用美术语言来理解事务的一种跨界式的思维方式,将美术性思维与企业管理思维和工具结合,美术性思维与技能的强化训练,用美术性思维来解读团队行为,领导行为,个人发展明理,通事,达人。
美术性思维是用美术语言来理解事务的一种跨界式的思维方式,美术性思维是融合多种思维的桥梁。
前一篇:工业品的营销
后一篇:建立稳定的安全库存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