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计算

(2014-06-18 07:15:00)
标签:

it

白万纲

财经

产融结合

集团管控

分类: 集团管控

一、发展历程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1983年,太阳电脑(Sun Microsystems)又提出“网络是电脑”(“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2006年3月,亚马逊(Amazon)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云端计算”源于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亚所做的“Google 101”项目。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电脑及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台湾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将与台湾台大、交大等学校合作,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2月1日,IBM(NYSE: IBM)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为中国的软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推进云计算。该计划要与合作伙伴创建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1400个至4000个处理器。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Steinbuch计算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英特尔研究院、惠普实验室和雅虎。8月3日,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信息显示,戴尔正在申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商标,此举旨在加强对这一未来可能重塑技术。
2009年11月,中国第一家云计算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地方政府对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信心。
2010年3月5日,Novell与云安全联盟(CSA)共同宣布一项供应商中立计划,名为“可信任云计算计划(Trusted Cloud Initiative)”。同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尔等支持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代码计划,微软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与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
2011年2月,思科系统正式加入OpenStack,重点研制OpenStack的网络服务。
从著云台2011年的技术成熟度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已经绕过了应用上的瓶颈,开始真正“落地”。云计算如一阵飓风席卷整个IT界,伴之而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2012年更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一年,各种云技术、云方案将陆续出台,无论是早期亚马逊的Cloud Drive,还是2011 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Cloud,抑或是2012 年4 月微软将要推出的System Center 系统等,都把目标盯紧了云计算这块大“肥肉”。

二、成功的奥秘
(1)为何牛——价值设计(1-2)
云计算


1. 大数据时代的产物
“用手机发彩信,数据量较短信大几十倍;用iPhone 视频通话,比语音通话数据量增大几十倍;高清摄像头的数据量比标清的高几十倍;3D电影数据容量又比普通电影大很多倍。为保证高铁安全运行,每隔几米安装一个传感器,铁轨上有异物、变形、温度发生变化等,数据一旦超过正常值会立刻报警。所有轨道都纳入监控范围,数据量十分巨大;在公共场所、道路卡口、污水排放口等安装传感器,对查找和监控犯罪嫌疑人、违章车辆、私排乱倒企业,保证城市安全和环境洁净十分有效。但安装的传感器越多,数据量就越大。今天,全球数据量正以每18个月增加一倍的速度指数增长。
网络服务化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云计算这样的创新型技术支撑。
云计算系统的海量存储能力十分强大,用它存储和处理不同地区、不同口音,甚至不同民族的语音,进行语音识别、口语互译或同步转换成文字才成为可能。云计算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和适用性已经大幅提升。Google的云计算翻译平台,已经能在68种语言之间自由互译,翻译的准确性相当高。”

2. 分布式计算
所谓分布式计算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分布式计算有三大优点:一是稀有资源可以共享;二是可以通过分布式计算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平衡计算负载;三是可以把程序放在最适合运行它的计算机上。
(2)如何牛——价值结构与价值集成(3-6)

3. 移动互联网的“端”—“管”—“云”
未来的云生态系统将从“端”、“管”、“云”三个层面展开。“端”指的是接入终端设备,“管”指的是信息传输管道,“云”指的是服务提供网络。具体到移动互联网而言,“端”指的是手机、MID 等移动接入终端设备,“管”指的是(宽带)无线网络,“云”指的是提供各种服务和应用的内容网络。
电信运营商和网络设备制造商在“管”的方面优势明显,终端制造商对“端”的掌控力度最强,IT 和互联网企业则对“云”最为熟悉。参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甚至是主导地位,就必须依托已有基础延伸价值链,争取贯通“端”—“管”—“云”的产业价值链条。
尽管IT企业率先提出了云计算这一概念并暂时处于领先位置,但是拥有庞大网络和用户资源的移动运营商正在加速追赶,先期通过模仿与合作不断推出基于云的服务,未来则力图通过技术和业务创新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但即使移动运营商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移动互联网市场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大花园。也只有如此,移动互联网才能良性地发展,实现企业与用户的双赢。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复杂的技术名词难以理解,需求被满足才是最实在的东西。用户只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关心应用的实现方式,因此,以“云”+“端”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既可以满足用户的随需而选,又可以实现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的共享利用,对用户和应用提供商来说都是经济的。
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在不改变用户互联网业务使用习惯的前提下,保证移动终端设备毫无障碍地、随时随地以较高速度接入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互联网业务与应用。只有这样,移动互联网才能实现真正的成熟与良性的发展。因此,终端、带宽和应用就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4. 虚拟化: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能耗
虚拟化最主要的意义是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在计算云中引入虚拟化技术,就是力求能够在较少的服务器上运行更多的并行计算,对云计算中所应用到的资源进行快速而优化的配置等。
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系统将分布在全国多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统一虚拟化为相应的资源池,通过峰值复用、集群存储、带宽复用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存储和带宽等资源的利用率。
CloudEx 集群节点上的物理服务器均采用高扩展、性能稳定的企业级服务器,在物理服务器上整合多台高性能的虚拟机可以显著减少物理服务器数量的需求,从而可以成比例地减少在供电、制冷和机柜等方面的投入。
客户需求无论是一台还是上百台“服务器”,无论是Windows 还是Linux,无论是覆盖一个还是多个区域,自动化的综合业务支撑系统 (BOSS) 和跨数据中心自主产权的虚拟化管理系统确保客户可获得即时供应和部署,弹性计算平台可以在几秒内完成供应和部署一台新“服务器”和相关资源。

5. 技术创新,带动业务模式创新
2011年8月23日,IBM在上海召开了“IBM带你走进你的云——2011 IBM云计算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是IBM大中华区首次整合软件、硬件、服务、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团队,从产品、解决方案、研发等角度全方位的展现IBM在云计算领域领先能力与深刻洞察的一次云计算大会。
在本届大会上,IBM将构建云计算IT架构分为6个阶段,包括标准化、虚拟化、动态架构、自动化部署、一切皆服务,或者称服务化,业务模式创新。
此次会议将对业务的洞察和专业能力引入云计算平台,集不同行业的百家之长,共造行业云之势,是云平台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清晰地看到:应用平台已经由原来企业自建的方式转变为行业或区域共建的模式,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未来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内,只有真正具备业务洞察力和运作能力的云平台才会稳步发展,成为在竞争中少数存活下来的云平台。

6. 按需服务:按需购买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象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3)靠什么牛——价值实施与价值集成(7-11)

7. 安全:摆脱数据丢失、病毒入侵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很多用户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恢复,而有机会接触你的电脑的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窃取你的数据。
反之,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 Google Docs 的网络服务上,当你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类似 Google Picasa Web 的网络相册里,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这样,你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甚至比在银行里存钱还方便。

8. 超大规模服务器群
在典型的云计算模式中,用户通过终端接入网络,向“云”提出需求;“云”接受请求后组织资源,通过网络为“端”提供服务。用户终端的功能可以大大简化,诸多复杂的计算与处理过程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云”上去完成。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无需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这些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并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只要能够连接至互联网,就可以访问云,实现随需随用。

9. 高可靠性:冗余副本、负载均衡
CloudEx 云计算服务节点上的物理服务器均采用高扩展、性能稳定的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级服务器,让所有客户受益于高端硬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内置ARP、木马、DDOS 等防护措施,并从硬件级别上实现云主机等资源之间的故障和安全性隔离;内置监控、备机、快照、数据备份等服务确保故障的快速恢复并可支持自动迁移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基于IBM 的NetCool 和Tivoli 构建的NOC 确保运营平台的高质量。

10. 通用性:支撑千变万化的实际应用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11. 高可扩展性:灵活、动态伸缩
互联网业务负载难以预测,弹性计算平台可以确保客户在更低成本的情况下,按需使用弹性计算服务:无论是一台服务器,还是上百台服务器,使用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配置高低、扩容还是缩编均可按需实时变更资源配置,无需重装系统、也无需为原来租用的资源继续支付任何费用。
(4)牛到什么地步——价值传递与价值放大(12-14)

12. 极其廉价:不再需要一次性购买超级电脑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采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海量存储数据,成本低于其他技术的十倍。2006年4月,IBM开发的SA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投入运营后,苏宁电器的运作效率有效提升,交易成本逐步下降。
企业像用电、用水那样,用多少付多少,有效地降低了资金和运营投入。除测试平台外,我们还在与南京市政府探讨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开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起来,政府授权有关部门自主发展,不仅投资下降了,使用效率还会有很大提高。

13. 方便:支持多终端、数据共享
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基于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它可以实现计算与存储的分布式与并行处理。

14. 燎原产业生态链
云计算产业由传统的IT产业、通信产业、广电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相互融合中产生,其中决定因素不单包涵技术上的创新、产品服务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决定了它的产业链的内涵和外延比传统产业链更为丰富、更为广泛,也更为复杂,它的形式也更呈网状,具有复杂网络的特点。
谷歌是第一个在云计算产业链中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其产业链不断延伸,并逐步向娱乐、手机、甚至向能源业发展。在云计算产业链重组整合中特别成功的另一个例子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原来是一个做传统IT的企业,在90年代发展得并不成功。自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以来,苹果通过向娱乐电子消费产品和手机产业链延伸而成功转型,同时通过公共应用的云平台AppStore 和iTune等,把音乐娱乐、软件应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布到美观、方便使用的云端设备,并推出iCloud自动把在不同的苹果云端设备上的内容进行同步。苹果凭借在云计算产业链转型的成功于2011年一举在市值和利润上都超过了昔日的IT巨头IBM和微软。

(5)为何长牛不衰——价值保护(15-17)

15. 持续增长的用户数量和日趋多元的用户需求
随着移动通信带宽的增加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移动互联网将提供给用户更丰富的数字内容和更多样的业务种类,用户需求也呈现出商务活动、互动交流和多媒体服务等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形式。持续增长的用户数量和日趋多元的用户需求,构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也对移动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运营商需要加快转型的步伐,将手中的用户资源优势以及对终端的掌控能力尽快转化为移动互联网竞争中的筹码,在3G 时代加速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借助云计算把握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导权。

16. 借力互联网巨无霸——产品推存出新
网民用360杀毒、上网淘宝、用百度或谷歌搜索网页、上新浪发微博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应用了云计算技术。近两年来,网购规模和销量迅速攀升。云系列产品不止风靡于互联网行业,在政府部门以及其他行业也逐渐盛行开来。
浪潮以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构架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个层面的解决方案。在一些软博会上,展示了政务云、卫生云、药品安全云、税务云、水利云、文化云、工商云、食品安全云、智能交通云、媒体云、集团企业云、医药企业云、建筑企业云烟草云等一系列行业云。

17. 终端智能化大势所趋,运营商积极参与入口争夺战
用户通过认识终端进而认识移动通信,所谓的代际差别也主要是通过终端(以及终端上的应用)体现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条经验同样值得记取。苹果的iPhone 和RIM 的黑莓手机无疑是这一经验的受益者,终端的智能化以及背后的云计算支撑平台大获成功,成为了后来者竞相模仿的典范。为了使用户在移动环境下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即使将计算部分放在“云”端也需要终端具有高性能的处理器以保证能够将云计算平台处理和发送的大量数据及时地在终端呈现出来。
移动运营商同样认识到谁掌控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手机终端操作系统的话语权谁就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王者,因此除联合制造商推出深度定制手机外还积极进行手机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就以国内三大运营商而论,中国移动近年内连续推出自主开发的网上商城和Ophone,中国电信主打“互联网手机”的宣传牌并积极推动中低端智能手机的定制工作,中国联通引进iPhone,这些都反映出运营商对终端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希望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终端与服务牢牢抓住用户。这同样给了国内有着深厚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并与运营商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中兴、华为等企业一个发展的机会。

三、云计算的启示
1. 科学技术创新很多,但是在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之后才能实现价值;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必然更多的为人脑分担工作,这也进一步催生技术的进步;
3. 商业竞争时代,安全与保密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4. 虚拟概念更能包罗万象,覆盖的生态链越广;
5. 数据的整合能力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领域竞争的焦点;
6. 市场是开放的,兼容性越强,在市场上分的蛋糕越大;
7. 成熟的市场创新为王道,不成熟的市场山寨为王道。
云计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