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殇

(2006-10-23 21:17:33)
标签:

特曲

西陵

宝葫芦

酒文化

对酒

宜昌

分类: 杂谈评论

 

 

酒 殇

JIUSHANG

 

文/高山寒雪

 

写下这个题目,心情无疑是沉重的,这是对一种流逝的老字号酒文化的祭奠。

我是1969年随父母举家从青岛迁徙宜昌的。或许是受胶东半岛寒冷季节特有的酒文化的熏陶,未成年的我就对酒这种奇妙的液体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在手头极为拮据的日子里,常常和几个顽皮的小伙伴凑钱偷偷买酒喝,直喝得面红耳赤,天翻地覆才作罢。结婚成家后,对酒的钟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宜昌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但人们对酒的需求却有增无减,酒成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酒:即“西陵特曲”和“三游春”。这对珠联璧合的“姊妹酒”,当年在宜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故事为证,一次我们单位举办文艺晚会,一些身材开始发福的中年妇女在台上表演舞蹈,台下一妇女说道:“你看一个个就跟‘三游春’似的!”说得台下笑成一片。

我对这对“姊妹酒”的情有独钟,始于它独一无二的酒瓶。严格讲它不能称为“瓶”,而是一种酷似“宝葫芦”的陶制品,涂黑釉的是“西陵特曲”,涂棕黄釉的是“三游春”。外层涂釉后经高温烧制而成,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对“宝葫芦”的第一感觉是古朴简约,通体玲珑,充满神秘感,似乎从它里边流出来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充满吉祥和玄机的圣水,是一种饱含酿酒人睿智和用心的玉液。

惭愧于自己不是品酒师,窃以为“西陵特曲”体现一个“香”字,轻轻开启后,一股浓郁的醇香扑鼻而来,渐渐充盈和迷漫在空气中,酒未沾唇人已醉。“三游春”体现一个“绵”字,酒体丰满,微带黄绿,略含甘甜,入器挂杯,饮后绵长,回味无穷。这两种酒当年是宴请亲朋好友尤其是异乡朋友的首选佳酿,这得益于它是宜昌土生土长的土特产。记得19868月,我携妻儿回山东老家省亲,给我二姐夫带得礼品就是一对“姊妹酒”,价钱不贵,总共才10块钱。二姐夫收下后端详了半天,一个劲地说好,然后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他的酒柜深处。我们全家在那住了一个月,对于海量的他,即使上街买酒回来喝,最终也没舍得把这对宝贝拿出来品尝。我还听我哥讲了一个他与“西陵特曲”的故事,一次他在家吃饭,看到有点下酒菜,一时酒兴难掖,就开启一瓶“西陵特曲”,用小酒盅自酌自饮,一边谈笑一边品尝,倒着倒着竟然倒不出来了,这才发现一瓶酒居然被他喝得底朝天……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经名噪一时、价廉物美的“姊妹酒”渐渐从宜昌人的视线淡出,人们在商店的货架上再也看不到那玲珑的身影了,又听说生产“宝葫芦”的厂家也倒闭了……这个曾被宜昌人引以骄傲和自豪、蕴涵西陵酒文化的老字号“宝葫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过多年,“西陵特曲”又“重出江湖”,但已面目全非,虽不断推出新品,酒型亦有所创新,但始终难以受到市民的青睐,只能在“稻花香”、“枝江大曲”的强烈攻势下争夺生存之地。

我遗憾于一种为大众所垂青的酒品的流逝,更遗憾于一种代表宜昌特色酒文化的流逝。我多么希冀有一天“宝葫芦”再接受一次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再回到宜昌人的餐桌上。

( 2006年8月17于三峡东岳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