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满城尽是塔(遗A)

标签:
城墙波罗的海汉莎同盟爱沙尼亚世界遗产 |
分类: 游记欧洲 |
从里加向北100多公里,再把时间变成冬季,就到了隆冬时节的塔林。塔林是汉语翻译国外首都最符合音译和意译双重标准的。它在欧洲主要语种里的发音叫“塔林”或“达林”,这座叫塔林的城市里也确实有好多好多塔。
塔林以前叫日瓦尔(Reval,是德国和瑞典人起的),它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该国最重要的港口,位于国境北部波罗的海岸边,是欧洲为数不多真正靠海的海滨首都之一。它隔着80公里宽的芬兰湾与芬兰赫尔辛基遥遥相对(每天往返两地的船很多,还有条直升机客运线路),全城约40万人,是波罗的海三国里最小的首都。
1997年塔林的古城部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城墙保存的很好,而塔林的塔大部分就是城墙的塔楼和碉堡。
据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一带就有古波罗的-芬兰语支的部落定居。它第一次被绘制在世界地图上是1154年,被一个叫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的阿拉伯制图师记录。作为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之间的贸易纽带,塔林首先成为丹麦的扩张目标,并于1219年开始由丹麦统治。1285年塔林加入汉莎同盟,在这时当地居民皈依了基督教。
1345年丹麦可能是因为手头紧,结果把塔林卖给了条顿骑士团,这时塔林已是一个在战略上很重要的据点。当时城市人口已达8000以上,完整的城防体系也已经建立,它由一圈城墙和66座堡垒构成,这些工事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塔林城墙的起源。
塔林的第二个大东家是瑞典,统治时间从1561到1710年,之后它由第三个东家俄罗斯统治。在俄国管辖时期,当地的德国首领保住了他们在文化和经济上的自主权。这主要得益于俄国著名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因为这女人就是德国人,对娘家人多少还是有些照顾。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爱沙尼亚有过一段短暂的独立,塔林是当时的首都。在二战中,塔林城前后三次易手于德国和苏联,最后爱沙尼亚还是被东方强大的邻居吞并,并成为了一个加盟共和国,塔林继续作为首都存在。这座东正教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就是俄罗斯化在爱沙尼亚留下的历史标签。
1991年爱沙尼亚终于迎来真正的独立,塔林也在西方资本涌入后开始了快速发展。尽管塔林在历史上因为战略要害的原因屡遭洗劫,尤其是二战后期曾被苏联红军进行过密集的轰炸,但老城的主要部分今天依旧保留了下来。
圣奥拉夫教堂的哥特式塔尖原来高度是159米,建于15世纪末。1549-1625年间,它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经数次大火与重建,今天它的建筑高度是123米,仍是全城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塔林的地标。在一堆“小塔”之中它很显眼,真有点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塔矮的感觉。
下图是塔林古城墙的上面,入口处有个老头售票,价格约15人民币。当时我没有当地货币,最后满钱包好不容易找到两欧元,老头眼睛一亮欣然同意了(没给我票根)。这城防的构架跟电脑游戏《帝国时代》系列里条顿的城墙基本一样,看起来很熟悉(估计这是原形)。城门应该是闸门式的从上方落下,目前已是只有门洞没有门了。
整个城墙平均高度大约相当于三层的住宅楼,以爱沙尼亚的国家实力和人口规模来看,这样的城防规模在当年已经是属于很高大宏伟了。但通过上面的第八图不难看出,跟我们中国的城墙比它却显得单薄了不少。
这些房子就建在城墙的墙体内,门朝向城墙的外面,不知是后来因住房用地紧张所致还是古已有之,估计应该是前者,我想没有人希望自己家在破城之前就被第一批拆迁吧?
这组高高在上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座堂山,它是塔林城里的一块高地,也是古城最重要的部分,当年管理这座城的王宫贵族的府邸就在那。登上山顶四周了望整个塔林一览无余,在不同方向上都设有观景台、投币望远镜和纪念品商店等设施。现在座堂山上大部分建筑住的都是寻常百姓,也有一些院落成为了各国驻爱沙尼亚的大使馆。
塔林的新城区位于东部,从座堂山东边的观景台放眼望去,这些古老的塔和现代的楼就会重叠在一起。今天爱沙尼亚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塔林这城市是繁华了还是没落了?咱们下周接着说。
欢迎您欣赏孤帆与此相关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