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滋病相关知识(连载十一)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及预防的措施(一)

(2006-11-21 21:59:15)
分类: 连载
六.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及预防的措施
   (一)爱滋病对社会的影响
艾滋病问题现在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疾病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和家庭的衰败,而且扰乱了社会的治安,人们被艾滋病闹的人心惶惶。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的影响。得了艾滋病的人就意味着死亡,而患者多为青壮年人,在国外已有不少报道,艾滋病已缩短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而在死者的身后留下了配偶、老人和孩子,他们不但无人抚养,还要忍受各种排挤、歧视和敌视,过着人们预想不到的悲惨、贫困生活。
如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她16岁时早恋,因宫外孕大出血休克,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7年过后,死于艾滋病。
另有, 艾滋病人骆狮子,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妻子已因患艾滋病去世,他独自领着三个孩子,他家中四壁空空,一贫如洗。大女儿13岁,辍学在家带着患有艾滋病的三岁弟弟,距他们家很远可以闻到腥臭气味。
2.艾滋病的爆发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生产能力的年轻人,感染了艾滋病需要吃药、花钱,还失去劳动能力、生产价值。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他们发病期间以及死后, 给病人家庭带来的影响,因艾滋病的侵袭,受害家庭的儿童因无能力支付学杂费,而辍学在家者多不胜举,或退学照顾患有艾滋病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因生病倾家荡产,。
3.艾滋病造成了贫困,贫困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有些艾滋病病人思想严重扭曲,他们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现在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艾滋病病人杀人的事件。如艾滋病患者李志星, 因受歧视, 不堪忍受, 一个早上的时间用刀刺死8人, 一人受伤, 之后自己投井自杀。
2001年底2002年初从天津传来扎艾滋针,北京、石家庄等地都有此类事件。有的诈骗团伙,利用人们的恐艾心理,三五成群的拿着红色液体针筒,自称是艾滋病病人,在市场上,火车站,汽车站进行抢劫。他们说:针筒里是艾滋病病人的血,不给钱我就扎你……此事件在天津、北京、广州、西安等地都频繁发生过。
迷信诈骗也倾向于艾滋孤儿,如15岁的女性孤儿,病一个多月了,她的右测臀部及大腿疼痛难忍,不能走路,辍学在家。更可怕的是,有两个“神医巫婆”给她治病,说:“你这病是‘中了邪’,是她死去的父母亲“缠找了她”,让她用的“神法”枣刺、臭鸡蛋树刺、花椒刺三刺煮的水洗腿和服用所谓凡人看不见的“神药”与三个铜钱、七根桃树枝熬的汁,花钱不多,看一次5元、10元的“上香钱”,一个多月过去了,女孩仍然在疾病痛苦中煎熬着。
另有一个真实的故事,2004年7月26日,两个艾滋孤儿随好心人去游郑州陈寨花市,他们在画廊正中央见到两位大约20岁的青年,其中一位穿着白色衬衫、戴着眼镜模样的男青年正练习素描,看上去这位青年先生或许是一名高中生,也可能是艺术系的大学生。。孤儿向前给他送去防艾资料,先敬个礼说:“叔叔,艾滋病是世界瘟疫、是国难。预防艾滋病势在必行。”那位青年头也不抬,冒出一句话:“国难与我有啥关系!”
这不禁使每位有责任感的人们要问:“中国到底怎么了……?”国难与这位青年有关系吗?真不敢相信此话竟出自一个青年先生之口?请问这位先生对人们的痛苦是怎样看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你听说过吗?这里,我们不仅要问青年先生一句:如若没了国家,何以有自身安全?我们的生存空间何以谈起?你读过中国近百年历史吧?沦为帝国主义奴才的教训你知道吗?祖国发展人们才能幸福。祖国衰败,我们有责。祖国的兴亡与我们息息相关。青年人,你在想什么?你的心灵为何那样麻木、冷漠呢?
艾滋病病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得了任何一种疾病,人体都受到痛苦;多数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与感染了艾滋病后最终被疾病夺去生命相比,其受害程度较小,因此说,艾滋病病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艾滋病病人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自己不会得艾滋病。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得艾滋病。依该病的传播途径,即便是因过失感染了艾滋病也不应该歧视他、冷落他,何况中国这些主要因“血祸”而感染上艾滋病的病人呢? 对这些人来说,他(她)们有什么过失呢? 纯属受害者。
在中央党校部分学员中的问卷调查显示,某些中级(地厅级)领导干部对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认知亦有一定的误区。
38.5%的人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
32.1%的人认为使用公共卫生设施会传染;
17.9%、15.1%、14%的人认为与艾滋病病人共餐、谈话、握手会传染;
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认为艾滋病防治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系;
41%的人认为只有性乱、吸毒等堕落的人才会感染艾滋病;
29.5%的人同意在工作机会上限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36.7%的人赞成隔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19.2%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可以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知识的缺乏和误解是造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加剧了艾滋病的流行。
某专家做了一项“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能够说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者不足15%。为此,我们应当对他们讲述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以控制艾滋病的蔓延,避免再出现新的、更多的受害者;我们应同情他们,理解他们家庭的不幸、个人的灾难;我们应当关心他们,善待他们、救助他们,以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精神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更好地延长他们的生命。让全社会充满着仁爱!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应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个人权益;社会各方面对他们应予以理解和关心,解决其实际困难;卫生防疫部门应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解除心理恐惧和外来歧视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应享有与常人同等的社会福利。
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一个家庭都提供一份帮助,来解除受害者的灾难和痛苦。
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慌和歧视急待消除,因此如实的正确地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进行教育?用什么来进行教育?进行宣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健康,是为了准确的宣传科学知识,而不是人为夸大、制造艾滋病恐慌和歧视!下面我谈谈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0年夏季的一天,周口市沈丘县某村,发现在该村东边的麦子干焦在田野里,蔬菜也烂在那儿,村民们房屋向东的窗户全都用砖头、泥巴堵得紧紧的,其原因是村东某家妇女因卖血得艾滋病死了,她死后没人敢去抬棺材,放了几天还是她丈夫和14岁的儿子趁深夜把她拉出去埋了,她的坟墓就在村东边。
村民们怕染上艾滋病,不敢收割田里的麦子和蔬菜,怕有HIV;堵住窗户,怕东边吹来的“艾滋风”;谁要从村东路过,便掩上口鼻,怕闻到了“艾滋味”;走路要看清楚,切莫踩着艾滋病人留下的脚印,怕染上“艾滋气”;若亡妇的丈夫或儿子出来在村内走动,谁看见谁快跑,跑得太快摔倒了,来不及起来,就赶紧在地上爬,爬得嫌慢,就地打滚……有一天亡妇的丈夫用手扶摸了一下柳条筐,转眼间筐主人把筐放在火中焚烧了。他们的邻居有人已搬了家,全村人像躲瘟神,吓得乱藏……
其主要原因是宣传的误导:
1.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 由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假与空的公害,在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人们在认识艾滋病传播途径上产生了误区。
(1)性乱的误导  不少人对我说:“我永远不会得艾滋病。我不嫖娼、不卖淫,哪儿会染上艾滋病。”换句话说:他们(患者)不是好人,因为不“正经”才染上这种见不得人的“肮脏病”……为此,弄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抬不起头来!
(2)可怕的恐艾症  社会上竟然有人听到“艾滋病”三个字就会快步走开;对有关宣传预防艾滋病的资料不敢拿,也不敢看的现象。
另一种情况,有人怀疑自己染上了艾滋病,他看了一些浅薄的艾滋病知识,结合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只要有一点类似艾滋病症状,便以为自己染上了艾滋病,特别是那些有过不良行为者,惊恐不安、失眠等,深深的陷入了“恐艾症”的泥潭,多次抽血化验艾滋病病毒抗体,均为“阴性”,但他仍不相信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
2.为啥这样歧视艾滋病病人  由于对艾滋病的无知与恐慌,使一些人对艾滋病病人采取冷漠、疏远的态度,甚至歧视、排挤他们。作者耳闻目睹有以下情况:
(1)孩子因病输血感染了艾滋病,学校拒收,或得知某学生亲属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患了艾滋病,即勒令其退学,否则其他学生不敢到校。
(2)某些单位一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不仅将其开除,而其家属也遭株连;有些单位甚至对家属采取发放生活费不许上班的办法。
(3)听说某医院住有艾滋病病人,其他人就不敢到该院看病,甚至正在住院治疗的病人也办了出院手续。
(4)家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周围邻居举家搬迁或封锁他们,不让他们或他们的家人出门,甚至不让走一个路道。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到商店买东西,营业员或不卖给他,或给他一点东西不收钱,叫他赶快走开。
(6)某省有条例规定,不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去娱乐场所或参加旅游等活动。
(7)拒绝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交往、谈话、聚会,甚至有人把艾滋病病人借用过的东西烧掉。
(8)不关心照顾家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甚至将其赶出家门,使其露宿街头、流落他乡;因怕感染他们打电话都没人敢接,照片也没人敢接。
(9)某些省规定,不许艾滋病病人恋爱结婚,不准本人或家属外出打工。
(10)有人企图轻生。作者认识一个家庭,全家四口均因“血祸”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艾滋病,男主人因病不能种田,女主人发病后十分痛苦,而生活万分困难,她上吊自杀,留下两个孤儿。
总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也是人,不应当歧视、冷淡他们,否则,不利于安定团结!更不利于艾滋病疫情的控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