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战:学习再紧张也不能不锻炼——7+1>8 动静结合最高效

标签:
王金战锻炼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本文节选自王金战畅销书《英才是家庭造就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教育咨询电话:400-6868-661
◆ ◆
◆ ◆ ◆
如果说有一个班的学生,多次蝉联校男子足球赛冠军、女子篮球赛季军,以及运动会总分第一,你会对他们有什么印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恰恰相反!这些孩子曾经创造过
10人进入剑桥和牛津,37人考入北大和清华的记录。
我刚接手这个班时,这些孩子和大多数尖子生一样缺乏运动。于是我平日不停督促让他们运动,鼓励他们参加体育比赛,甚至要求他们在每天下午的活动时间必须出去跑四圈。我的辛苦没有白费,运动强健了他们的体魄,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我的口号是“7+1>8”——7个小时的学习加 1个小时的锻炼,效果大于
8个小时的学习。
进入高中,孩子心理负担本来就重,又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三天两头这病那病的,挫折感肯定与日俱增,学习上再遇到些困难,精神头很容易就会被打垮。所以,我才对他们有了跑步这项硬性规定。
一开始学生不愿意跑,怎么办?我凭借老师的权威去督促学生。我站在教室门口,大家一看,老师来了,纷纷出动。大约半个小时,一个个回来了。我有办法检验他们是真锻炼还是假锻炼吗?当然,只要一看他们脸上是不是流汗了,呼吸是不是急促了就很清楚了。只要这个学生面不改色心不跳,脸上光光溜溜的,肯定是没跑。
我也不说他。第二天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发威了,对他们说:“得了,昨天没流汗的同学,今天数学课下课去跑步,什么时候跑得大汗淋漓了,什么时候进来。”就这么一两次,学生以后就都能认真地跑步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没有点强制性措施,形成不了好习惯。久而久之,锻炼就成为全班的习惯了。课外活动时间一到自己就出门,跑得浑身舒爽,再学习时精力也充沛。
不过,锻炼身体一事,老师毕竟只能给予孩子有限的帮助,最终的接棒者,还是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们。我也是个父亲,高中三年,我一直要求女儿除了接受学校安排的体育锻炼项目之外,每天晚上九点必须出去跑步。起初她不愿意出去跑,我就陪着她跑,后来她形成习惯了,每天晚上九点一到她就很自然地去操场跑步。
当她锻炼回来之后,她的身体处在兴奋状态,血液循环也比较快,这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如果这个时候学习,效率特别高。有时候学习卡壳了,她还会主动跟我说:“爸,我跑圈儿去!”
锻炼回来再学一个多小时,她的身体就会开始感到疲劳。疲劳的信号就会传递给大脑,大脑就会提出警告:你该抓紧时间睡觉了,再不睡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向你提出抗议了。疲劳的身体逼着她去休息,这个时候人睡得快,睡得也深沉,睡眠质量也好。
众所周知,我们要是在半睡眠半做梦的状态下睡觉,有时候即使睡八个小时,不仅不清醒,还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我们要是踏实地睡觉,哪怕睡六个小时,起来以后也浑身清爽。所以,睡觉也有一个效率问题。你要是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入睡就快;那些经常不锻炼的人,还可能经常失眠,长时间睡不着,间接地影响学习效率。
锻炼也要适度。有个学生放学去踢球,直踢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家长问为啥这么晚回来,他来一句:“是王老师让我们多锻炼的。
”嘿,拿我当挡箭牌了。我让你“7(学习)+1(运动)
”,可没让你“1(学习)+7(运动)”呀。锻炼一天一次,一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运动时间过长,体能消耗就会过大,回家就累趴下了,哪还有学习的精力?而且运动时间过长,身体也容易出状况,得不偿失。
所以,我给各位家长的建议是:可以跟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每天都要锻炼,每次锻炼不超过半个小时,锻炼方式随自己喜欢。这样一段时间坚持下来,保证你的孩子身体变好,学习的劲头十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么紧,还有必要进行身体锻炼吗?身体锻炼会不会耽误学习?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家长更是这么想。
要我说,锻炼是保证孩子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你想,孩子身体疲惫不堪,肯定容易得病。得病,且不说精力受影响,其心理就有挫折感。高三的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病得起吗?越这样想,精神压力越大,哪还有心思学习,甚至小病都可能变成大病。我当班主任多年,这样的事见得太多了。
有强壮的身体,第一不容易得病;第二身体强壮了,心理素质也好。比如:同样一个烦恼,放在病人身上会什么样?放在健康人身上会什么样?放在病人身上,小烦恼就显得很大,身体不好,心态也脆弱。你把烦恼放在健康人身上,他会觉得烦恼一会儿就过去了。身体好了,心态也会平稳。清楚明了的思维,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所以,想要让孩子在高考竞争中获胜,锻炼身体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宽高教育领军人王金战老师,被《读书》栏目组评为最牛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他有哪些锦囊?他将其30年授课经验倾囊相授于价格仅为298元的《金战学习法》中, 咨询电话:400-686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