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高校自主招生的利与弊

(2008-10-25 14:30:19)
标签:

就业

高校

恢复高考

没落

门面

中国

分类: 教育时评

核心提示:中国恢复高考迄今已经30周年,高考改革在期待中起步,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高校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招生方式也从原来的“保送生”制度,变为了现在的“自主招生”。

让我们来回顾几个重要历史时期:1977年12月恢复高考阶段,1983-1985高考修复阶段,“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不知给了多少人希望的同时,又让人无比失望,1988-1993标准阶段,1989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的试行后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功试验。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1999年,“涨”还是在涨,进入到20世纪,无论是在入取数量上,还是学校的收费水平上,都已全面与社会与时代的变化“接轨”。。 2001年-2007年开放,而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7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被动被考生选择的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高校生源的构成更加多元和具体。。

在这些历史数据与记载的背后,我们似乎反思的不仅仅是高考问题“百废俱兴”“百家齐放”,而是这些年来高校在改制与前行中的利与弊,在前进与没落中的门面与脸面,在学术与浮夸中的夸大与缩小。

当我们高呼中国没有好的大学时,高呼中国的教育是教育经济时,在这些呼声的背后,高校的改制与黑色七月的没落,将不再是考生与家长们担心的问题,似乎人人上大学成了一种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人人接受教育,成了提高国民素质的一大门槛。

曾经的高校从当初的“严进宽出”,更替为现今的“宽进宽出”“招生经济”“滞销产品”,曾经所谓的“天之骄子”而今被传媒贬低的“一文不值”,在这些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历史时期沿革的同时,又在思考着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未来。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众人关注中与众人抨击中成长,在这些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过程里,我们看到高校门面经济的同时,也看到了高校教育水准评估的市场化与没落化。

当很多自主招生高校把招生与学生就业当经济来做自己前沿发展的同时,其后一连串的“产品与市场”不兼容的问题蔓延而伸,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把扩招的门关闭,因为在关闭以后,中国的待业人口将成为另一种社会负担。

高校的尴尬与高校招生的利弊是同等的,利的一面提高了教育化产业经济市场化,在这些市场的同时,高校硬件与师资设备的弊端不是靠门面去吸引学生,而是靠学校的竞争力,这期间包括招生就业问题。

当高校变成一种产业,这种产业本生没有对错,唯独高校要提高自己产业竞争力。假如所有的高校都自主招生,国家不再扶持,在加重学生家长负担的同时,也跟高校带来极大的压力,最终势必导致一些高校的破产,另一些高校的兼并重组。

高校自主招生的利与弊,似乎相隔遥远却又近在眼前,这将是中国恢复高考30年又一轮变革,在这变革的背后,国家将再一次为自己减压,就像06年初国有银行陆续上市一样,不管是教育还是市场,核心竞争力将成了重点,势必很多高校将抹去门面,将重新回到一个新的市场调控中去。

就如扩招的利弊一样,在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又使得更多高校在没落,当自主招生这枚“炸弹”开始“袭击”高校时,势必引起高校与高校之间更多的合作与交流,高校与高校之间为争夺生源与人才的竞争,让我们期待这份热潮的来临,也期盼新一轮高校淘汰赛的开展,希望这批学子走入市场的时候,不再是次品而是核心竞争力。

作者:海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