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国哈佛大学的门面想到中国高校的脸面
(2008-10-25 14:27:52)
标签:
门面中国高校美国哈佛大学脸面 |
分类: 教育时评 |
尽管人人都知道这个好面子的习惯不好,吃亏受罪还由不得你辩解。但是不知为什么国人就是爱面子。是乎面子不仅仅代表着权力与地位,还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共通与互补性。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之强烈,小到上级对下级,所谓的联欢会演,政府官员出游的派头,大到中国各大高校的门。那可不是吹的,动辄百万,上辙千万的花费,建设出来的门,可是一个比一个富饶,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气派,让人望闻惊叹。其门的娇贵,其门的骄傲与宏伟。
然而遗憾的是,是乎中国并没有几所好的大学可以独霸世界,可以令世界级的精英们心服口服,除了门面的铺张浪费以外,我们有时很难理清楚,其内在与外在的不协调性与不对等性。
反之我们来看看座落在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这是一所全世界精英渴望的殿堂与摇篮,这所名校出了各式各样的名人,被誉为”总经理摇篮“美国政府的思想库。
就光是美国总统就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40位,还包括像微软,IBM,一个个商业神话的缔造者,中国近代文人和自然科学建筑学家:梁实秋,林语堂,竺可桢,梁思成......
如果有幸去过哈佛的人都知道,哈佛的门就如哈佛的历史一样古老,这些并没有影响哈佛大学存活在世界殿堂之林的位置,他们一直毅立于世界知识瑰宝的巅峰,也没有对自己的“门面”有什么包装,很简单也很普通。
虽然我没去过哈佛,但我庆幸在纪录片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哈佛大学的门,而且是哈佛大学的正门。依旧是已经灰黑的红砖垛,依旧是黑色的铁栅门,红砖垛上镶刻着校名的石头。给人的感觉怀旧而质朴。
这让我多少心理有些感慨,一所全世界闻名大学的校门,修的还不如我国一个普通省级院校的门。而其中的差距有多大,我想诸位都很清楚。
这几年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化,收费市场化,学生模糊化,教师的素质也在日益退化,就那些所谓的重点大学的牌位,也变得”中看而不中用”
一所不怎样的大学,不怎样的师资,换个包装,做点宣传,破费点银子,请几个名人来做宣传,马上就身价大涨,生源大好。
看来中国人的面子不是白装的,中国高校的大门也不是白修的,什么事情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门面如此漂亮,环境如此优越,那么学费是否该涨点?
如今的高校校长就像政府官员一样“拉风”“做秀”当厦门大学推广全校“高尔夫”的时候,深大又当仁不让的进行新一轮“圈地运动”,继续贵族的“高尔夫”运动。
尽管他们的口号是包装新贵,收费合理。然而又有多少新贵是从高尔夫里泡出来的,而不是经过自身修练出来的?有时很难想象中国高等教育的跟风热潮,说不定那天就是“全民高尔夫”了。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是成长的一个要素。作为高等教育的学府来说,过度的关注自身的包装,势必影响自己内在科研技术设备的革新。学生在享受良好生活环境的时候,高校的实验设备反而成了一个缺口,甚至有些大学扩招的连教室都不够用。
真的不想说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在那些表里不一中,我们看到的是贫瘠是苍白,还有一片没有被开采过的废墟与沙漠。
曾经哈佛大学有位校长科南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的东西,永远是内容大于实质。
香港大学也同样是精英的摇篮,是香港政府的名片,香港大学座落在香港最繁华的市中心地段,可以用寸土如今来形容。港大的校舍及校门甚至是地理位置都很微薄,然而在那浓密学习的氛围内,出来的政界商界人士更是威震四方。
有时不是校园环境或者校园的门在吸引人,而是校园那种学术气氛在鞭策激励着一个人的斗志。无不感慨曾经电子科大的门与而今科大正门的宏伟建筑,就如科大人再想写进丁磊的辉煌已经变得很难超越的了。
我想起了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这些文字综合的内涵在于:求实崇真。不知国内高校的门是否依然存在这样的理念?
如果不从经济与法律社会学角度,仅仅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国人的传统文化面子观念,就如中国高校的哪些价值不菲的门一样让人感到窒息与无奈。
作者海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