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是我给巴洛克艺术学校写作班11班的学生讲“怎样把原创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讲到了具体的,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以点带面”和“平凡中见奇崛”等智能的全面展开……以启发我的学生在眼睛里安个摄像机或显微镜,最后再用创造再创造的巴洛克思维做处理器完成一篇文章的“后期制作”……
于是,很短的时间之内,我的学生们便纷纷在他们的眼睛里安好了摄像机或显微镜——慧眼或心灵的眼睛睁开了——这时候我注意到,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周伊宁的安装工作就全部做好了,而且……
那一刻,周伊宁用她柔软的声音拽过了坐在她右前方的李伊婷,然后用她天真的眼神像是在打量一只从《聊斋》里跑出来的狐狸那样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李伊婷的标准的狐媚的眼,接着用她纯真的像是在独白似的语气悄声念道,唔,很美嘛。只见,李伊婷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别过了身,复归宁静。周伊宁却在那里兀自俏笑,像极了蒲松龄笔下的“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的婴宁。伊宁……婴宁……我怀疑这个伊宁真的就是婴宁变的。
那一刻,很美,一种用水洗过的美,纤尘不染的美,如天上的诗篇。那一刻,《诗经•卫风•硕人》里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下子便跃出了我的记忆的水面。
美,定格。收起这定格了的美,我继续讲课,把更多的写作美学的内涵投影到学生的心上……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是小小“两伊战争”之后周伊宁那在空气中渐次漾开的笑。似在荡漾,却又波澜不惊。这波澜不惊,恰到好处,契合了我所一直在倡导的“内心宁静,思想活泼”。
道生一……以点带面……平凡中见奇崛……继续进行。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这时候,我并没有忽略周伊宁的内视,也就是她的内在的眼神。我相信,她看到了更多,用她的内在的眼神,从她的好朋友李伊停的身上,以及更多的人的身上,要不,她的眼神也不会越来越有神采。这神采,正是我要继续强调的文章的神采。“神采说”,用在人身上,用在文身上,都是一种必要。必要的,当然还有很多,我一直在用我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再强调。我的话语一拧开,就与强调或启发的意义有关。很多义理,我的学生们都明白,我只是不断地在强调或启发,反反复复地强调,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就像太阳反反复复地在强调、流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启发一样。任何事儿都这样,离不开持续的强调或启发。
“文眼”的意义,也便开始广大,而且越来越广大。
其实在我看来,周伊宁的眼神,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启发。它和我的话语的启发合在一块儿,便成了“启发中的启发”,或曰“双重的启发”。保持着生命的纯真和文字的纯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无疑,这就是美,美中之美。文,最终,还不就是为了求个美甚至美中之美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也好,美也好,总是离不开纯真的内涵。
有多久了,我们的文字不再纯真了,不再让人回味了?
因此,我就觉得,2011年3月4日晚上的这两个小时的课很有意思——道生一,道即一篇文章的魂……以点带面,点即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或一缕气息或一个心跳……平凡中见奇崛,归根结蒂就是不平凡……众多的眼神,在这个夜晚,一起亮了,别具神采。我再次确信,一个眼神便可以点燃一切。很多的文章往往缺乏神采,或缺乏美的内涵,其实就是缺乏某个“眼神”的莅临,缺乏某种内视的力量。
以前我就对我的学生们说过,多写可爱的小文章。这“可爱的小文章”,尺幅宏旨,当然也是应该有着纯真的眼神和非凡的神采的,否则,就远离了丰赡的美和意味深长的蕴藏。
《圣经•创世纪》里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这里所说的“我们”,显然是指创造人类的天使。由此衍生,按着心中的天使的样子来写美文,或者说,把心中的天使请出来,让她来指挥一篇美文的行进,也便是没有商量的了。
一个又一个天使,眼看着,就从我的学生的心中争先恐后地跑出来了,她们在我的眼前无不保持着周伊宁那样的纯真的眼神。我用我的心,在捡拾着,眼前的种种闪闪烁烁的美好,并为它们,寻找着一个奇幻的家。
2011.3.6
注:此为“我的学生系列”之二。这个系列,是为了指导我的学生写作所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