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评论 |
——宁子散文集《大地之窗》序
这是生命不断地在行走的结果,这是心灵不断地在上升的结果……如果不是丰盛的生命和茁壮的心灵,你就不可能会从里面找到这份喜乐和感动。
其实文字的故知,也和红宝石、绿玛瑙、黄璧玺之类的一样,甚至比各样的珍宝还要昂贵。你攥紧了再多的钞票,也是不可以买得来的。这是一种福祇,可遇而不可求的福祇。
“对基督徒作家来说,生命若非连接在一棵更大的生命之树上,他所写就只是文字,而不是文学,因为在文字与文学之间相隔着的是一种枝子与树的生命关系。”我很欣喜地从宁子的生命里面看到了一棵更大的树。顺着宁子里面的树爬上去,我就看到了一直在那里兀自闪着光的“第三状态”,也即“神圣状态”。宁子是这样说的,“当‘第三状态’经由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是美的。当‘第三状态’经由我们的思想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是真理的。当‘第三状态’经由我们的作品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就是神圣的。在‘第三状态’里,生命,生活,思想,艺术都分得了大美。”说这话时,宁子并没有扩大自己判断的权限。要知道,不断地扩大自己判断的权限,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和流行病了,特别是在中国。
宁子去美国定居快要20年了。在中国时,她的目光是放得远的;去了美国,就更是了。一直觉得,作家分两种,一种是属灵的,一种是不属灵的,宁子显然属于前一种。正因为她是属灵的,心早就放在了主耶稣那里,我们才很容易地就从她的作品中找到了贯穿一切的信仰和人类的精神气象。
说到了精神气象,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德意志早期浪漫主人诗人兼理论家诺瓦利斯在他的诗剧《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中所写的那朵纯净的“蓝花”——一个青年人梦见了一朵蓝花,便从此念念不忘,并决意离家出走,周游世界,去寻找梦中的蓝花……蓝花,在诗剧中显然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心灵所渴望的一切无限的事物。它之所以最终演绎成德国浪漫主义的图腾,我想,这与它的无限性象征不无关系。无论是宁子所主编的《蔚蓝色》杂志,还是宁子的这些蔚蓝色文字,我想,都是无不与这种无限性象征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她无疑是在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情怀及无限的思想。有情怀有思想的文字,我们就可以理由充分地说它是神的悦纳了。
诺瓦利斯曾经这样说过:“诗人和教父原来都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的时代才渐渐把他们分开了。但真正的诗人永远都是真正的教父,正如真正的教父永远都是真正的诗人一样。”宁子肯定不会否认这句话,就像不会否认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神的代言人一样。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宁子才把宗教情怀、哲学意识、美学内涵、艺术魅力等等结合为一体的吧。这也便使她避开了“生活”的琐碎,直接地就进入了“生命”的内里。婆婆妈妈的教条,显然是,她所不喜欢的。她借着太阳翻晒她的心情和心思,并乐此不疲。因而,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智慧的宁子,一个朝着远方久久仰望的宁子。她的身影翻译过来,不断地翻译过来,于是就有了“宁子的境界”。
不妨从这种境界里随便取出一些光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