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捧着感动走来(2)

(2006-10-21 23:03:14)
分类: 文学评论

 捧着感动走来(2

——宁子散文集《大地之窗》序

 

 

 

    从这些带着声音的光片中,我们实在是不难发现,宁子的那颗蒙了神恩的心灵,是在怎样的“第三状态”中熠熠生辉,是在怎样的思想运动中默默前行。这些辉光投放在她笔下的艺术家身上,艺术家就变成了最真实的艺术家;投放在她笔下哲学家身上,哲学家就变成了最本原的哲学家;投放在她笔下的科学家身上,科学家就变成了最自在的科学家……就像是,宁子的手里不断地在挥舞着一根魔棒,只要这根魔棒一接触到一个存在,这个存在就即刻变成了另一样东西,更加美好的东西。

    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实在是不可以不看她的书简和札记。这些书简和札记,往往的,更能体现这位作家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尽管,这类的文字往往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或多或少的随意性,但随意中却见云卷云舒。也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作品都是写给时间的书简,写给世界的札记,但从某些指向性很明确的书简和札记中,可以明辨这位作家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一向喜欢“有我”的作家。有我,才能做到忘我。

    荷尔德林曾为技术功利的扩展而忧虑,说,如此下去,就将会抽掉整个人类的生存根据和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人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甚至会因精神上的极度虚无而最终丧失自己。这一点,很显然,我们是不用为宁子这样的有信实的作家去担心的。因为她始终就像荷尔德林一样清醒,也像和荷尔德林站在一起的雅斯贝尔斯一样义无反顾。这就决定了,她的生命中有信实,文字中也必定有信实。因为她的目光里闪烁着信实,呼吸里流动着信实,骨子里深藏着信实……整个儿地,都与信实融为一体了。这样的作家显然是不多的,女作家就更是不多。不信,你就去看看你身边的作家就是了。

    精神的撤退和价值的位移,使得我们对眼前的这个世界越来越怀疑。但有一点是不可以怀疑的,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像宁子这样的把大境界尽量推向高处的人。这便是这个世界永远都不至于被物欲彻底吞噬的原因之所在,同时也正是我们从“大地之窗”里窥见了众多的星辰的原因之所在。

    “把我们的视线移向比窗框高远辽阔得多的存在”,说的便是宁子的这样的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有认识、有甄别、有判断、有思想的书,有质地、有光泽、有意味、有价值的书,宁子却一直在犹豫着,是不是一定要出。我知道宁子对自己的要求一向都是苛刻的。为了削弱她的苛刻,让她像宽容别人一样也宽容自己一次,我就很认真地对她说,不仅要出,而且一定要出。因为这不是一些一般的书简和札记,里面融入了“我”,而且是“真我”和“大我”。但她还是在不断地调整着里面的文字,包括里面的插图文字……我当然知道,她是为了尽量地在时间里更少地留下一些遗憾。她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宁子这个笔名是放在祭坛上献给上帝的,因此我必须慎之又慎。”我理解她的审慎,正如我理解她的“当我很清楚我里面的声音的时候,我不会很在意外面的声音,但是,当我里面的声音不很清楚,甚至有些沉默的时候,我就需要先静一静了”之类的内心清醒。

    如果这本书真的不出,大地上自然就少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许多人自然就少了一份丰厚的分享……我相信许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打开这本书,里面就会不断地吹来惠风,拂去我们身上的尘埃,抚平我们心上的皱纹,并不断地送来蔚蓝的气息……我相信许多人都是这么感受的。

“很少有人具有这种观看或教导的天赋”。但,毕竟是有的。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构成了人类的黄金。我相信是这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