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意散文 |
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我一无所知。但我知道,宇宙里还有另外
一种叫做“人”的宇宙语,它是一种活生生的、超常的、全世界都
通用的语言。我们从这样一种“大语言”中,又会找出许许多多的
“小语言”来,比如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拉丁语、印
地语、西班牙语、萄葡牙语,等等。通常,我们都是把这些小语言
称作工具的。那么,“人”这种大语言呢?人这种大语言算不算是
一种工具呢?
我曾经试图从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马克斯·舍勒《人
在宇宙中的地位》、马丁·布伯的《人与人》等等著作中找到答案,
结果,没有找到。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难以捉摸的吧。但事实上,
“人”这种特殊的语言显然也是一种特殊的工具的,既是宇宙的工
具,又是他人的工具,更是自己的工具。谁又曾摆脱过冥冥中的操
纵、他人的牵制及自我的约束呢?
每个人充其量也只不过就是一个单词。这个单词,或长期地被
使用,像“鲜花”、“爱情”和“祝福”等等词语一样;或短暂地
被使用,像“闾左”、“洒家”和“契卡”等等词语一样。无论是
长期地被使用,还是短暂地被使用,也都没有彻底摆脱“被使用”
的命运。因此,每个单词刚开始时好像都是不服气的,各自摆出了
一种要征服的架式的。可是,征服来征服去,也便出现了这样一种
结果:有的人征服了别人甚至征服了一切,有的人则被别人甚至被
一切都征服了。乍看起来似乎就是这样的。“征服的事业使诸神喜
悦,而被征服的事业则使加图高兴。”卢肯的诗句说出了“征服”
和“被征服”的一般意义。那个表面上看来是被死神征服了的加图
当然是应该高兴的了,因为他虽然自杀了,却体现出了一种伟大的
性格,体现出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宁死不屈的罗马精神,从而
完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象征。这样看来,就是征服和征服之间、被
征服和被征服之间,也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呵。
就来看看艾米莉·勃朗特所告诉给我们的这个极具征服意味的
故事吧:弃儿希拉克里夫被呼啸山庄的东家恩肖收养后,恩肖的儿
子辛德力便把他当成卑贱的奴仆了,并百般欺凌,千般虐待。可是,
恩肖的女儿加瑟琳却深深地爱上了他,但最终却没有敌过门第与金
钱的诱惑,与阔少林顿结了婚。加瑟琳婚后不久便死于难产。辛德
力的羞辱,加上加瑟琳的抛弃、不幸,使希斯克利夫不得不含恨离
开了呼啸山庄。几年以后,当希斯克利夫卷土重来时,已是今非昔
比,完全换成了一副富翁的形象。他娶了他的情敌林顿的妹妹伊萨
贝拉,婚后对她肆意虐待,甚至不惜虐待伊萨贝拉为他生下的儿子
……辛德力由于长期酗酒,经营无力,最后万般无奈不得不把呼啸
山庄的财产全都抵押给了希拉克力夫。恩肖和林顿两家的家产,终
于集中在希拉克力夫一个人身上了,希拉克力夫终于成了两大庄园
的主人了。他的复仇计划、征服欲望也便就此画上了句号。一切完
成之后的希拉克力夫,顿觉一片虚无。最后,他不得不在百无聊赖
中走向了沉寂的墓地……这样的病态的征服,有意思吗?有人说它
有意思,有人说它没意思。那,它究竟有没有意思呢?
就让我们抛开那些简单的判断,语言的快乐,直接进入问题的
本质吧。可是,究竟什么才是问题的本质呢?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种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
物。人的知识和道德都无不包含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问答活动中
了。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的能力,
人才得以成为一种“有责任”的存在物,一个道德的主体。亚里士
多德认为,求知才是人的本性。人们乐于使用自己的感觉就是一个
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也总是爱好感觉。而在诸多的感觉中,
尤重视觉。无论人们将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
人们都不无例外地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人们认知的事物,并明
察事物之间的多种差别的,五官当中,得之视觉者为多。卡西尔认
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求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
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
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之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
批判态度中……
他们似乎都抓住了问题的一些枝叶。可是,果实又在哪里呢?
找不到果实,也便无从知道果实的真实味道了。果实,究竟又在哪
里呢?我不得不向宇宙本身来求教了,人,毕竟是一种在宇宙间流
行的语言呵。
宇宙却缄默不语。我只好潜心静悟了。也许,会悟出一些字声
字义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