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什么是语言学理论?
国内有不少学者把“理论”理解为“务虚”,有些同志把“理论语言学”理解为讨论原理,“讲大道理”,例如,或者认为只有讨论“语言”是什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和心理”这些问题的才是理论语言学,或者认为这就是理论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误解。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但是讨论应该建立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或者建立在充分的实验的基础上,必须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得出具体的规则,并且能够用这些规则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如果总是停留在“宏观指导”上,并且凭空想象,信口开河,这不能算作是“理论语言学”。即使是专门讨论语言学研究流派、或者专门研究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也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的研究说明方法本身。所谓专门讨论研究方法论的做法,值得警惕。如果一个学者很少能够解决基本问题,却能大谈理论和方法,这样的理论和方法会除了空洞的说教之外有多少实际的指导价值?不幸的是,在学界我们确实看到类似哲学家一样的语言学家,以不研究具体问题而专事所谓的“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为荣,这种现象不值得效仿。如果说专业哲学家是骗子,或许有些过分,但是如果某一哲学观点是从某一位专业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嘴里说出来的,这样的哲学观点或许比专业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强1万倍。中国语言学界的前辈学者,例如吕叔湘、朱德熙、王力等,都是从事具体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的成就恰恰体现在他们所做的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所谓的“理论”的阐述。他们对具体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最好的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理论是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特别是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解释。因此,理论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语言学家首先要能够提出理论,并且通过理论解释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吕叔湘、朱德熙和王力等前辈学者为当之无愧的理论语言学家。与理论语言学家相对的是“应用语言学家”,通常指的是语言教学工作者,他们采用理论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理论(就是语言规则)在语言教学中对语言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解释,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从而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现代应用语言学还包括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言病理的治疗等应用领域,在这些领域,语言应用学家们同样采用理论语言学家所给出的语言规则设计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具有准确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或者临床医生采用理论语言学家给出的规则对语言障碍者进行治疗。从这里我们看到,所谓的理论语言学并非是所谓的“务虚语言学”任何务虚的东西都不会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理论本质上是一套假设、解释模型,无对错之分,语言学理论同样如此。由于科学工作者各自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对研究对象考察的角度也并不相同。尤其是像语言这种极其复杂的现象,语言学家们有自己不同的语言观。因此,语言学家们也都有各自的理论。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的抽象和概括,抽象概括对象最为本质的特征、概括对象背后的规律。这些概括出来的特征和规律就是理论。由于对语言概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言语现象,因此语言学理论更具有“假设”的特点。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对抽象的对象(占有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抽象的方法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有不同的假设。既然理论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因此,理论之间也就无所谓对错之分,理论之间只有“优劣”之分。评判理论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说,能够解释更多的对象的理论是好的,其次,理论内部简洁、一致、整齐是好的。要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并不容易。比如说,汉语中的比较句。“他写得比我快”和“他比我写得快”怎么解释这样的句子?A理论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句子的顺序不同。至于怎么不同,你看看这两个句子就可以了。或者说,“写得”和“比我”的位置可以互相换。B理论说,这两个句子适用于不同的语境,结构上有规律。你看它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
他
它的基础结构是“他写得快”这是一个基本结构,“写得”位置不变,而“比我”介词短语可以进入“写得”的前面和后面两个位置。如果说话人强调对比(比如“不是比你”,是“比我”),那“比我”就要进入动词前面的位置,如果说话人强调对比的“是‘写’而不是别的能力”,那就进入后面的位置。这样看来,B理论不仅比A理论解释力强,而且解释得也更清楚。所以说,B理论比A理论要好一些。
但是,上面的B理论也可能受到下面的C理论的挑战:
凡是B理论所具有的优势,C理论同样具有。那么如何评判B理论和C理论?现在我们加进“应用”参数来衡量它们。在语言教学中,如果SVC结构较早习得,学生在SVC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句”,那么B优于C。如果相反,学生先习得“比较句”,那可能C优于B,但是这种可能性似乎比较小。因此,当两种理论在解释力和简洁性上旗鼓相当时,应用上的简便性便是一个重要的权衡参数了。任何理论都只有进入应用领域才会获得其研究价值,才会获得其社会价值,才会对社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应用上的简便性是衡量理论优劣的最后一个砝码。
下面我们来谈谈语言学理论的层次性。
语言学理论是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但是同样是理论,但是其解释范围和解释力并不相同。有的理论只能解释个别的语言现象,有的理论却能解释普遍的语言现象。理论的价值直接和它对对象解释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对个别对象的解释虽然也是理论(如上面有关汉语比较句的理论),但是相对更为广泛的现象而言,它的理论价值或许体现在“特殊”和“普遍”之间。高层次的科学理论应该能够对世界的现象作出普遍的解释。能够在世界千差万别的不同现象背后揭示出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和规律。例如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化学中的化学元素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世界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作出深刻的广泛的解释。这些理论的价值在于对世界的广泛联系性的解释。现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中的不少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
假如我们观察下面的一个多项定语的例子:
(1)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2)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小张同学
尽管这两个例子的句法层次并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很明确地总结出一条规则来:汉语定语的顺序总是按外延从大到小的排列。如果仅仅总结到这一步,这个理论虽然有用,但并没有上升到更为普遍的规则上去。陆丙甫(1993:94-7)提出定语顺序“从外到内”排列的理论。近年来他将其发展为“可别度领前原理”“大块前移原理”并将它们和以往的“语义靠近原理”结合起来解释世界语言的普遍倾向。请看下面的例子:
汉语: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利益
(the advantages of individual, collectivity and country)
ผลประโยชน์ ของส่วนบุคคล และหมู่คณะ
表面看起来,汉语的顺序和英语、泰语正好相反,并且形成镜像。而实际上,他们都遵守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越靠近核心的成分越小、越反映核心的本质特征(语义靠近原理)。英语中也有和汉语语序一致的现象,也同样是遵守了相同的规则,例如:
美产 搪瓷 自动 电力 洗衣机
American enamel automatic electric laundry machines
这个例子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就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说,更高层次上的语言学理论应该能够寻求不同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共性和一致性。在千差万别的世界背后建立统一的解释模型。
1.2.2语言学理论的形成
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而解释语言现象是通过理论进行的,因此任何语言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某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一个科学的语言学理论是怎么得到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怎么做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觉得,可以把工作分为下面几步来走。
(1)先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比如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你想研究使用“把”字句的条件,也就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把”字句,这就是你的研究目标);
(2)搜集材料(比如搜集所有可能搜集到的“把”字句,并且保留它的上下文);收集以往对该问题研究的成果(文献);
(3)总结前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对象(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4)提出假设。提出的假设就是一个初步的理论。
(5)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这个理论是不是能经受得住事实的考验,研究者最好拿这个理论去尝试性地解释一些新的语料,看看这个理论是不是有效。如果有效当然很好,万一出现了理论无法解释的语料,这时候不是修改和隐瞒语料,而是修改理论,使得原来的理论能够解释新的语料,这样,原来的理论的解释力就得到了加强。理论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证伪”——“修正”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我可以用下面的流程来表达一个理论的形成:
搜集和观察对象 |
提出假设/理论 |
演绎——验证 |
整理、分析归纳 |
(参见:Andrew Carnie 2001,Syntax,Blackwell ,Oxford:7,本文作了补充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