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应韩少功(5)

(2006-11-07 12:37:40)


韩先生回应的第五点是关于“喫”的读音,韩先生说:
    笔者在大学时代师从的知名语言学家吴启主先生根据湘方言的田野调查,发现读音为qia2在南方民间大量分布(即很多写作人书录的),曾推论有上古音,为qia2,到中古才书面化。这一说可能有点大胆,但至少不是完全无稽。金先生只是依据至今不无争议的拟音成案,断定上古人不言,可能稍缺学术容异之量。更重要的是,我举为例,只是要证明音变字不变的汉语一大特色,证明文字不一定跟着语音走的另类规律,那么有中古和现代的两音为证已经足够。这才是不应避开的讨论重点。


 
很有意思!韩先生又一次暴露出外行人谈论专业问题的危险。第一,我已经指出,上古音没有“喫”,只有“口吃”的“吃”,而“吃饭”的“喫”是到中古才有的,写作“喫”。后来这两个字才因为简化而都写作“吃”。韩先生竟然还在田野调查中调查“喫”字的发音推论上古音,岂不让语言学家满地找眼镜?这不是有无学术雅量的问题,而是判断是非的问题。第二,哪有只根据田野调查就能推论上古音的做法?吴启主先生不会这么做吧?现在我们猜想的上古音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文字材料(特别古代的韵书典籍和诗歌)互相印证的基础上构拟出来的,哪能单纯通过现在的田野调查得到?第三,韩先生所说的“上古音”“中古音”完全是信口开河,离任何一位搞音韵学的汉语学者所构拟的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音韵学家们对这个字的构拟,互相间可能略有差别,但都相当接近,不像韩先生所构拟的这么离奇)!任何一位语言学家都会觉得这是在搞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