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先生回应的第四点是“欧化与半欧化”,韩先生说:
金先生说:“韩少功说他们(指东亚各民族国家的文字)‘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不是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我说的欧化与半欧化,意思很明显,是指那种向欧洲表音文字靠拢的拼音化与拉丁化。这有越文的拉丁化为证,韩文的拼音化为证,日文的拼音化成分大增为证,汉字改革一直尊奉的“拼音化、拉丁化”方向为证——这里还暂不说词汇、语法等方面援欧入亚的大量现象。难道这一系列变化不是变化?不是“欧化或半欧化”?而是非洲化?中东化?抑或本土化?
事实是什么呢?看看韩先生的原文:
“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当然不是。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拼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国家也坚持文字改革的方向。只是没有做成而已。
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要下结论,还是先看一看具体的事实。
大家知道,英语的词汇量相当大,把全世界各种英语的单词加起来,大约五十万。考TOEFL,考GRE,也就是两三万单词吧?”
以上是韩先生的原文,韩先生回应中巧妙地避开了他原来说的“汉语”,用了一个括号“指东亚各民族国家的文字”,哈哈!巧妙至极。即使韩先生所说的“汉语”指的是汉字,那么上面的“英语”根据韩先生的逻辑应该是英文字母吧?可是韩先生明明说的是英语这个语言(例如说“英语的词汇量相当大”)!而不是英文字母。
我说韩先生混淆了语言和文字以及“汉语”和“汉字”两个概念,没说错吧?外行们老是要混淆它们,一混淆,问题就来了。一位朋友来信说,中国的传统文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所谓“专业”,认为只要脑瓜子聪明,什么题目都有资格发一通议论。 因此也不承认需要什么专业训练。同时这些人也批评不得。朋友的话说的很中肯,大概韩先生属于中国传统文人吧。与此相反的是,做科学研究的人,则对专业问题十分谨慎,受到同行的质疑和批评也是家常便饭,并且闻过则喜。
前一篇:对韩少功先生回应的回应(3)
后一篇:回应韩少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