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跟着文字走吗?
《现代汉语再认识》中有一个观点:存在一种语言跟着文字走的语言,或者“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汉语。
我们假定真的存在这么一种跟着文字走的语言,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也可以假定汉语就是这样一种语言。那么在汉字出现之前,汉语在哪里呢? 韩少功先生的意思是不是,应该先有汉字,然后有汉语?韩先生的第二个小标题是“来自文言的汉语”,也就是说汉语来自文言。这个提法有些意思,我们略作分析。
韩少功的一个论据是“古汉语叫‘文言文’,‘文’在‘言’之前,主从关系表达得很清楚”。我们相信韩先生不是在开玩笑,但是凭着“文言文”这个词的语素排列顺序,我们就能断定“文”在历史上比“言”更早吗?或者“文”比“言”重要吗?按韩少功先生的语言学切分,这个“文言文”应该切分成“文 / 言文”,因为只有这样的切分才能构成韩先生所说的“文”在“言”之前。然而,任何一位接受过大学《现代汉语》教科书结构分析训练的大学生都不会做出上面的切分。“文言文”的结构切分只能是“文言 / 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面语”。按韩先生的切分,是不是要切分为“书 / 面语”而不是“书面 / 语”?说到主从关系,汉语中的偏正结构恰恰是偏在前,主在后。比如定语在前,名词在后(以名词为主);状语在前,谓词在后(以谓词为主)。而不是韩少功先生认为的主要成分在前面。
韩少功说,“古汉语叫文言文”,他不知道古汉语和文言文是两码事,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古代书面语仅仅是古汉语的书面形式,而并不包括口语形式,说古汉语就是文言文是混淆了书面语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笑。专业外人士谈专业问题免不了要被专业人士笑。韩少功说“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从上下文看,我们可以认定韩少功用的是“拼音字母”来拼写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请问,韩先生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是哪儿来的?根据何在?我们现在所写的“吃”原来有两个,一个是口吃的“吃”,另一个是吃饭的“喫”。口吃的“吃”上古音声母为k,韵母元音为后高元音,入声,不是qia,中古音的“吃”也不是韩先生所说的qi,而是居乞切,见母,迄韵,入声。高本汉和王力都拟定为k声母,韵尾有t结尾,接近于kit,跟韩少功先生的“拟音”相差太远。而吃饭的“喫”在历史上是后起的,没有上古音,只有中古音,溪母,锡韵,入声,按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为khek(以上所有音标因限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字体问题作了简化处理)。所以,专业外人士谈专业问题,请慎重!外行领导内行也请虚心、慎重。
韩先生说,“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一般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自适应系统,任何一种语言都能满足说这一语言的群体所要表达的概念或命题。就语言的表达来说,它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并且它能够在与对客观世界的表达之间保持平衡,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至于韩先生所说的“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正在失传”,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这是使用语言的人的问题。语言提供了可以表现所有风格或语体的手段,它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存在粗糙或高雅的区别,高雅或粗糙是使用语言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取向。这是“言语”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的问题。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早在索绪尔的时代就已经做了区分,不过时至今日,似乎还是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十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