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对汉语概念的误解
金立鑫
当代著名作 家韩少功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球文化条件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暑期研讨班上作了一个演讲《现代汉语再认识》,演讲全文在文汇报8月6日第6版上发表。此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某些文学家对语言的一些误解。本文就其中对语言的一些看法略作点评。
一、对汉语和汉字两个概念的混淆
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并不是语言的必然要素。世界上有4000种左右的语言,绝大部分语言没有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有了语言。自然语言的外部符号是语音(能指),语音的所指是概念。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合起来是一个语言单位(词或短语)。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语言单位的书写符号。符号并不是对象本身,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但是韩少功说:“环视中国的四周,像日本、韩国、越南,以前都大量借用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上面的话混淆了语言和文字两个概念。
不知道韩少功说的到底是汉语文化圈还是汉字文化圈?如果是汉语文化圈,那么无论是日语还是韩国语和越南语,这些语言中并不包含汉语,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个语言系统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必要条件,都不成为语言。日语、韩国语和越南语借用了不少汉字词,但借用某一外语中的词,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中包含另一种语言。如果韩少功说的是汉字文化圈,那么日本至今还使用汉字,而且大部分基本词汇是用汉字来书写的,日本本土词和功能词用平假名(假名也借自汉字),外来词用片假名。韩国语废除了汉字书写形态,保留了汉字词,但是并没有采用欧化的拼写形式,他们采用的是自己开发的独特拼音形式。只有越南语保留了汉字词,采用了欧化的拼音形式。因此韩少功说他们“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不是事实。
韩少功在语言和文字两个概念上的模糊还表现在下文中:“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拼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我们不知道中国人什么时候对自己的语言怀疑过,甚至丧失了自信心的。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尽管所有民族的人都会这么说)。从来没有人说过汉语不好。韩少功说的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语。韩少功还说“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其中的“汉语”全都是“汉字”的意思,而不是汉语。好像韩少功并不知道汉字和汉语是两回事。这种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在韩少功下面的表述中进一步得到印证:“有人说汉语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这里不应该说汉语和英语的输入速度,而应该是相对打字机键盘而言的方块汉字和拉丁字母的输入速度。假定汉语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韩少功是不是要说,汉语的输入速度与英语的输入速度一样了?
把汉字和汉语互相混淆的其实不仅仅是文学家,国内有些语言学家也会犯这样的糊涂。例如有些语言学家所提倡的“字本位”研究理论,认为“字”是研究汉语的最基本单位。认为词是由字组成的,句子也是由字组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字来解释词、解释段语、解释句子。这也是不区分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结果。虽然对这种理论肯定的学者不多,但毕竟是专业人士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两个概念确实容易混淆。看来我们要反复强调: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文字并不是语言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