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術不分內外,拳又何分陳楊?(二)
(2014-04-01 08:28: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太极杂说 |
陈式太极拳的另外一边,就是陈家沟了。陈家沟人练的是陈照丕传下来的拳架。可惜自古以来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地流,现在的陈家沟,没有多少东西了。去看看所谓的什么他们自封的“八大天王”的拳架,都打成什么样了?!还有人花钱跑到那里去学拳,真是傻得要命!回来还说陈××人很好的。没有功夫,身上没有货,脾气再不好一点,迟早要毁了这招牌。
洪均生是陈发科早年的弟子,晚年所传的架子要介于现在所说的老架和新架之间,叫作洪传,05年的时候改名叫洪式。一脉相承的东西,完全没有单独拿出来的必要。叫叫洪传很好了!就是一心向着名利!不过洪均生跟杨式的李雅轩一样,喜欢研究,东西学了以后有自己的见解(以我会单独拿出来讲)。他的几个弟子推手蛮厉害的,散手还差了点。
练陈式拳呢要注意一点,陈式跟杨式不同,杨式有其非富的一套练功方法和系统,而且杨家保守,杨家亲生嫡出的与入室弟子所教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杨澄甫再晚几年死,他的四个儿子的功夫绝对超过他所有的入室弟子,包括杨门三轩。可是陈式没有,陈式只有一套架子两路拳,撑死了再加上些器械,或者还有一套什么长拳,没别的了,只能盘架子。我文章一开始就说,套路是不值钱的。陈发科就是盘了一辈子的架子,所以一身功夫得来不易。关键在于陈式教东西不保留,所以儿子跟入室弟子们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嫡传的概念。不要以为姓陈的就打得好,就正宗。完全不是那个事!现在的杨式,也因为太过保守,使得真传零星点点了。对此,上海的田兆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年如果田兆麟将杨式之一鳞半爪拿出来给顾留馨尝尝甜头,杨式也不会落到今天这地步。可悲啊,武术在中国就是为政治所服务的。这武术能不完吗?今年在网上看到一个十运会崔文娟(冠军)表演的片断,还是注明是精品!看看吧,这些冠军是怎么样来的,武术就是怎么样走向末路的。体委的武协的玩吧,继续玩吧,再去编套路,越花越好!以为外国人都是傻子,这样下去武术能进奥运就怪了!观众也都像傻子一样,在一些腾空跳跃跌叉后的动作大大鼓掌。我就纳闷了,中国还是武术的发源地吗?我们的国民我们的观众怎么连一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的!太极拳就是松柔,就是软,就是要没有跳跃,就是要做出圈来!揽雀尾有难度吧?这也是最最基本的一个动作,但我看做得好的就很少。我怎么没有看到有人做得好了有鼓掌声呢!
陈式还有一个小架,架子很特别,腰胯间转动发力很明显,但传得就没有老架新架广。传人有陈金鏊、陈伯先、陈伯祥、陈全忠、陈克忠、陈立清等,现在比较有明的是陈振肖,在上海。
主要也是国内现在的大环境不好。拿架子来赚钱,真功夫或许本来还有一点吧,都抛荒了。名家成名之后似乎也一心向“钱”前,不再武艺交流,彼此之间心照不宣,能过则过。在这种环境下,武术能出高手,怪了!
按体委的说法,什么陈长兴的平辈陈有本,在老架的基础上,自创“新架”,或者又有叫“小架”的(跟上文的新架小架不一样)传给了陈清萍,然后陈清萍入赘赵堡镇,将此拳带到赵堡,成了现在的赵堡架。真是胡说八道!赵堡太极有是蒋发传过去的,传给了刑喜怀,没陈有本什么事!陈清萍也不是陈家沟人,这在王海洲、严翰秀编著的《赵堡太极拳》里讲得很清楚。去网上随便看看赵堡太极的视频就知道和陈式太极有多大的区别了!
我前面说过,赵堡太极可能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古朴的了,也有功夫。可惜比较保守,传得不广,或许真东西都是这样的吧!
陈清萍有几个传人。一个是和兆元,他的后人就叫和式太极,据说研究出了很多架子,没有都看过。不过最近和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弄出了一场官司:和式的后人出了本书,其中没有写清陈清萍的师承,这位朋友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和式是在往陈式靠。最后这位朋友当然输了。现在太极的当家人是体委!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从和式的架子来看确实有点往陈式靠的意思。《中国武术》今年五一搞了一次活动,邀请陈正雷、崔仲三、乔松茂、马海龙、孙永田到北京搞了一个太极培训班。本来我在报名表上看到还有和有禄,最后可能报名的人太少而取消了吧。太没面子了……陈清萍的还有一个出名的徒弟叫李景彦,他的架子很特别,别人看来,好似全身抽筋一般。这套架子叫“圪颤架”,又叫“忽雷架”,真有内力者打起来有如旱地炸雷。传人中是有功夫的。相继有人不断叫板陈家沟,竟无人应战。陈氏之功夫可见一斑!现在有个人叫陈庆雷,现在出了光碟,可是竟然将忽雷架讲成是从陈式新架来的,真是自己打自己耳光。是无奈,是为了发展,是为了赚钱?无论怎么样,都是太极拳界的悲哀!
武式太极的创始人武禹襄大概不能算是陈清萍的徒弟。武禹襄是杨露禅的同乡,都是河北永年人。禹襄家是旺族,世代读书人,他是清朝贡生,又热爱武术。杨露禅去陈家沟学拳还是他赞助的。杨露禅学成回来后,他想求教,露禅却对此相当保守。这事现在讲讲或许很说不过去,但是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露禅家是穷苦人家,先前靠挖煤而生,和禹襄这个读书人不在一个档次。禹襄上门求教,露禅当然也不好说。不过露禅让他的二儿子班侯拜武禹襄为师学读书写字。这样,班侯在练功的时候,武禹襄就能套出些东西来。这也许说出来很不好听,却不失为一个高招!后来禹襄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想玩点武术没有必要练功练得像杨家那么苦,就亲自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途中得知陈长兴病了,又听人说赵堡镇也是练太极的,就找到了陈清萍。在那待了一个多月,觉得自己心里太极拳这个东西,跟赵堡练的对不上号,却又偶然得到了一本王宗岳的《太极拳经》。于是,回到永年,按照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编创出了一套武式太极。这套拳,古朴紧凑,虽不像杨式大架那样大开大合,但两者演练风格倒是很相似。所以,武式的拳,不来自赵堡,而杨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