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股票人黄祖斌
股票人黄祖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711
  • 关注人气:11,0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票投资需要预备队

(2010-10-17 08:13:36)
标签:

股票

投资

仓位

分类: 房产、股票、基金投资

    在约2000年前的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就是扑克牌中K代表的人物之一),在与曾经同为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庞培的争夺罗马统治权的决战中,有史以来第一次运用了预备队。在战斗处于胶着状态的情况下,预备队的出现打破了战争天平的平衡,最终凯撒获得了胜利。当然凯撒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预备队的设置,还有很多因素。如这次战争中,庞培在自己的营地等待战争的结果,凯撒却在一线指挥。

 

    在投资中,满仓是大忌,因为这样使投资者赢得起而输不起。就以著名的股票作手利弗莫尔为例,他在1930年的时候,好象有近3000万美元的财富。这相当于约100万盎司的黄金。但是后来输得一干二净,之前的灵感也没有了。最后在一个厕所里上吊自杀。其实从利弗莫尔的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描述来看,他只要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犯错误,几乎就肯定能赚钱。有一次他输得精光,欠了很多债务,他就一点感觉也没有,因为这样让他感到有还债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之下,很多操作的想法就自然会发生变形。有近两年时间,他在债务中挣扎,在股市中毫无收获。后来他跟所有的债权人讲,要求暂时豁免债务,让他处于没有还债压力的情况下操作。除了两个债权人外,其他人都非常务实地同意了。于是在压力之下糟糕的长达三年的表现一去不复返,连连得手,很快还清了债务,并再一次成为百万富翁。

 

    可以想象,如果利弗莫尔哪怕只保留十分之一的资金,即300万美元,那么在世纪大萧条中,他仍是一个富有的百万富翁。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股票投资者,没有比在熊市结束时手持现金更美妙的事了。

 

    在2008年的时候,满仓买进股票的麻烦,也让我印象深刻。2008年,我虽然准确预测了A股和港股市场的大跌,但雷曼事件发生引发的一系列麻烦,导致全球股市的跌幅超过了我的预期。结果抄底过早,满仓中一点点遭受损失。我有个习惯,就是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一些公司,以后长期观察这些公司和股价。玖龙纸业就是其中之一。它曾从27港元左右的价格大幅下跌到7港元,就在我预期是否要买进的时候,涨了近四成。后来随着股市进一步的大跌,居然跌到了最低0.71港元。当时,虽然我港股最大亏损已接近本金的60%,不过我从来未对未来失去信心。应该说还是满怀信心的。对玖龙纸业的股价,我感觉我碰到了1999年进股市以来最大的机会。于是在0.79港元买进了约2万港元的玖龙纸业。当时已经接近于满仓了,所以只有这么多钱。后来玖龙纸业涨到5.5港元的时候我全部卖了,2万港元赚了近10万港元。如果我之前的仓位低一些就好了。

 

    巴鲁克也好,巴菲特也好,他们共同的习惯就是永远手中有大量的现金。这样当股市突然发生暴跌(这种情形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就能入市捡钱。罗斯柴尔德家庭曾面对这样一件事,某国政府要把苏伊士运河的股份卖掉,但要求马上交钱,英国政府求助于这个家庭(英国的议会如果要讨论,财政部再拿钱的话,就会失去这个机会),罗斯柴尔德家庭一贯保持现金流的充裕,于是马上答应掏钱,拿下股份,最后转售给英国政府。继续增加在英国的政治资本。

 

    所以,我在2400-2700点左右的位置不断买进,主要是招行A股,中行的可转债,还有茅台和苏宁,但2700点以上就从来没有买过。一方面买得够多了,另一方面,如果股市再有大幅下跌,我也有足够的子弹。

 

    回想2000年前后,我还在股市中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和现在的很多散户一样,永远满仓。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笑。可参考我当年的经历:炒股亏损惨痛回忆与总结

 

 

 

全球股市或将有中级上涨行情 不要做美国式汽车社会的梦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病危、人参、大萧条、流动性

中国12年住宅价格大牛市已结束          不宜简单指责80后养不起父母

北京25倍房价收入比不可持续      迪拜将是另一个泡沫笑柄 房产税不是楼市中的原子弹

养老保险靠得住吗?》                 货币天然就是贬值的 

     不要相信房产增值450倍的鬼话

郎咸平本质上是个财经演员

巴菲特揭发的美国慈善丑闻

北京与上海的50个不同(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