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没有理解就没有尊重。
那种在不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尊重敬仰”之情属于盲目崇拜。任何形式的盲目崇拜都是愚昧和肤浅的。
另外一个方面,即便某些时候存在理解,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导致最终的尊重。要真正的产生尊重之情,除了理解之外,还需要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态度。
党同伐异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所依据的标准正是“态度”。态度是超越其他分类法(技能、阶级、人格)之上而存在的普世标准。看待某个人、某件事、某个观点,除了方法论的解读分析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在世界观上产生一致的共鸣。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彻底的“理解”。达到这个层面“理解”状态的人才会由于共同详尽的态度而产生尊重之情。
如果站在政治科学的角度,人们很容易完成狭义的理解。例如对历史上秦桧“残害忠良”的行为分析,不难发现小秦是持有和平主义态度的,尽管这在当时被看作“卖主求荣”。如果再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也不难发现其实岳飞是一个极左的激进分子——如果任由他带兵由河南开封杀到黑龙江的佳木斯,那大宋的国力必将损失惨重,出战的部队有去无回不说,被俘的皇帝也不会获救。或许,二帝早已被杀。或许,他们正被金国的美女怀绕左右乐不思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现代国家的军队中,那么该激进将领不是被杀也要被立即革职,罪名当然是“莫须有”。秦桧的行为符合了政府应急策略。那为何他不被理解反而要背千古骂名呢?
这种超越狭义理解的态度就是政治哲学的问题了。因为这些蟑螂国家的国民千百年来所接受的教育被强行灌输了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暗含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成分,并用“汉奸”这个概念来泛指那些站在他们对立态度上的人。秦桧和吴三桂都有幸获得这个称号。但是时至今日,当年的敌国已不存在,当年的蛮族鞑虏也都并入相同的国家,当年大宋的仇人到了女真这边却是民族英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又该如何统一起新国家国民的理解与尊重呢?
世界观无对错,方法论有好坏。即便如此,为数众多的人在面临“似是而非”的世界观分歧时,在心底里海是难免会产生对异己之见的鄙视和排斥,并由此波及到本无态度分别的方法论。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论之路似乎人人可见,但是阻碍这些人踏上这条光明大道的正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态度”。机器之间不存在理解与尊重,也没有世界观的分歧,因此机器成为最有效率的“族群”,超越了制造了他们的那些孤芳自赏的高级动物族群,构建了现代社会的繁荣。
不过,当机器与人工智能发展出其自身的灵魂之后,很有可能还会重蹈人类追求理解与尊重的覆辙。或许从根本上讲,灵魂这种东西的存在正是要产生这些阻碍效率最大化并产生内部消耗的复杂情感。
从这层意义上讲,冷漠的钢筋铁骨并不再是贬义,而热情的血肉之躯也无需再沾沾自喜,不过是相互作用的对立面而已,谁也不比谁更应获得凡夫俗子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