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思想随笔 |
分类: 历史的源头及故事 |
(原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
摩
最近几年不断听见年长一辈的女性倾诉当年生育孩子的艰难困苦,那一代母亲几乎都是在孩子出生42天之后,就不得不离开孩子,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至于孩子,要么交给祖父母那一代老人,要么交给托儿所,有的人甚至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亲友家中寄养。孩子这么快就离开母亲的怀抱,他有多么绝望?母亲如此狠心的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有多么痛苦?虽然早就时过境迁,可是这些倾诉着的年老母亲依然难免眼含泪水。
谁都知道,母亲之所以不得不选择这种痛苦,是因为她必须立即投身职业场,恢复她的社会角色。社会和职业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
可是,为什么一个社会要如此残酷地对待这些母亲和孩子?跟历史上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景比起来,这种社会现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倒退。为什么随着文明的发展,母亲和孩子的命运却变得更加恶劣?是谁推动了这样的倒退?
我首先想到了妇女解放,因为是妇女解放运动为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男权社会才能够心安理得地如此虐待母亲和孩子。妇女解放运动是谁发动的?这个运动真的是为了妇女的权利而发动的吗?
其实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十分耐人寻味。最早提出妇女解放的并不是妇女,而是男人。究竟是什么因素需要把妇女从古典主义的闺房中放出来?我看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资本家在进行大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资源越是丰富,劳动力就越是廉价。当妇女能够成批地站在机器旁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在理论上已经增长了一倍,还怕劳工不够使的?还怕工资降不下来?还怕利润涨不上去?第二,政治家需要更多的选票,当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获得了选举权,还怕她们不给候选的总统投票?第三,集权国家需要大量的政治劳工为实现权力集团的政治目标流尽汗水和鲜血。实际上,实现妇女社会化最为迅速最为彻底最为成功的,恰恰就是这些集权国家。
综合地说来,所谓妇女解放,不过是男权社会对静待闺中的潜在劳工和选民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社会动员,或者说是政治动员。甚至可以说,这是男权社会给女性设下的一个圈套,它以赋予妇女以社会性为诱饵,捕杀了妇女的女性和母性。既然将妇女骗出了闺房,就得将她们的职业价值和政治价值榨取干净,决不能让她们以女性和母性的名义留下丝毫个人能量带回闺房。
于是,妇女解放的号角声穿云破雾,嘹亮地响遍了世界各地。女性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而一直以为这是她们的自主运动。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一些女中豪杰不但对男性权威发起挑战,还对自己的性别特征发起挑战,决意只从共同的人性层面理解男人和女人,“只有人性,没有母性”成为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口号。
在深刻而又强大的女权主义武装之下,一些女性拒绝与“男人”和“性别”相对应的角色特征,不愿成为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她们力求与男性并驾齐驱,在社会大舞台上纵横驰骋,追求功名利禄。许多人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谓成功,就是成为功名利禄上的强者),脱颖而出成为人中豪杰,但是却不再具有女人的特性。“只有人性,没有母性”在一些女性身上成为了现实。她们自觉地、自愿地捍卫业已获得的社会权利,并且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母性本能,甚至根本不承认女性还有所谓母性本能。
她们希望将自己打造为跟男性一样的动物,这是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群体的一个重大迷雾。物有阴阳,人分男女,这是造化的规定。女性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者,她跟孩子的血肉联系和相依为命的权利,是上帝对于女性的独特赏赐。女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着自己的母性。如果说,男人女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性是人类的第一天性,那么,母性则可说是女性的第二天性,男性则不再具备与此相对应的第二天性。也可以说,母性是人性在女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此而言,女人的人性表现得比男人更为丰富,这是男性所创造的许多文化产品刻意美化女性形象的天然依据。
我当然不会认为,妇女解放对女性没有一点好处,比如,女性的职业化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地位,女人因此某一程度地改变了对男权制度的依附性。但是,为了发展妇女的社会性、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而不遗余力地抹煞妇女之母性,这样的运动肯定是一场走火入魔的运动。男性和女性因为性别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这是上帝对所有物种的先定的安排。人为抹煞这种性别分工,不但无法解放和丰富女人的人性,只会伤害人性的丰富性。少数女中豪杰不愿意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不愿意亲自抚养,作为她们的个人选择,也许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可。可是,如果将不生孩子或者不亲自抚养孩子作为一种革命性倾向号召于所有的女人,则是对母性的扼杀,是对自然的扭曲和反动。
如此违反自然的事情我们却熟视无睹,看来我们的社会在这个方面已经病入膏肓。近代以来这场以压抑甚至抹煞母性为代价的妇女职业化运动,无非是男权社会以妇女解放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场绑架,绑架的目的就是让她们放弃许多女性和母性的特征,为政治家和资本家的需求竭尽体力和心智。也许这个判断有点简单化,但是,从婴儿和母亲的权利被剥夺的严重程度来看,得出这样的判断是一点也不勉强的。有时候得出一个判断需要一百个事实作为依据,有时候得出一个判断却只要一个特别恶性的事件将我们的灵魂深深击伤,从而将我们的思想点亮。近代社会以来,剥夺母亲养育孩子的权利,显然是最残酷的、最旷日持久的人道主义事件,是对人性最严重的扭曲。只是因为这个事件具有一整套文化思想作铺垫、具有一整套相关社会制度作掩护,让我们一时意识不到它的残酷性、恶劣性。
我们这个时代重视一切产品的质量,唯独不重视人本身的生产及其质量。我们这个时代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唯独生孩子、当母亲这项最为神圣和艰巨的工作,不要求进行任何培训和教育。这种现象背后是对人的权利、需求、特性的极大漠视。在这样的漠视之中,对孩子权利和母亲权利的剥夺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无论是以社会性的名义扭曲和遏制母性,还是以人性的名义扭曲和遏制母性,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严重迷失。为了促进这种走火入魔的文化状态的改变,我对社会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人们常说,人类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我们常常忘了,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母亲身上。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人类的素质和命运归根结底受到母亲之素质的制约。一个女人的母性越是发展得充分,孩子所得到的关爱、呵护就越充分,他们的心田就越滋润,心胸就越开阔,他们的社会形象也将越自信、越宽厚、越大气磅礴,他们所创造的社会就将越富于活力和弹性。如果我们的社会一味压抑女人的母性,让她们不能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好母亲,这是对女性的自然本性的不尊重,也是与人类的福祉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