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邮轮五国游(四)——意犹未尽马耳他

标签:
瓦莱塔姆迪纳姆斯塔马耳他国家战争博物馆圣约翰大教堂 |
分类: 行走中 |




(接上篇)4月2日,让我们无比期待的马耳他瓦莱塔,以特别棒的天气迎接我们,老天爷算是对我们前一天在意大利陶尔米纳天气不好的一个补偿吧。
马耳他共和国是一个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岛国,有“地中海心脏”之称,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由五个岛屿组成。马耳他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首都瓦莱塔就位于马耳他岛上,是地中海上重要的航空和海运中转贸易中心。
这天,邮轮预计早上9点停靠瓦莱塔港。为了看到邮轮进港,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姐妹城,因而,我们起来得比较早,在19楼的自助餐厅,在左舷选到一个靠窗位子,看到邮轮慢慢进港,用手机延时拍到三姐妹城最吸引眼球的城堡。
邮轮慢慢进港,我们则快速结束早餐后,然后来到视野更加开阔的20楼甲板,从甲板上的楼梯往上走,便可以来到视野更棒的21层甲板远眺。在这里,可以更加从容地打望古城瓦莱塔,以及瓦莱塔对门的三姐妹城(与瓦莱塔陆地相通,而坐贡多拉1欧元即可到)。
蓝天白云下的古城瓦莱塔,美轮美奂,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只有无声地用相机用手机拍下那一刻令人难忘的大美。在邮轮上,我们就看到,瓦莱塔的古建筑很欧洲,但却与很多欧洲城市有不一样的风格,古朴而优雅。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欧洲文化名城,以圣约翰骑士团第六任首领拉·瓦莱特的名字命成。马耳他岛是是马耳他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瓦莱塔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诸如“巴洛克的伟大杰作之城”、“欧洲艺术之城”等。
人口只有50多万的马耳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旅游业是马耳他主要的外汇来源。因而,接待旅游团队的导游须是当地人。于是,嫁到马耳他的华人小王带着我们坐上大巴车,先行探访拥有静城之称的古城姆迪纳(Mdina),这里是马耳他最古老的首都,也是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一季中君临城的取景地。至今保留着中世纪石巷与褪色门窗,以及拱廊结构。
姆迪纳位于马耳他本岛中部,距港口12公里,有4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比瓦莱塔更古老的城市,素有"高贵之城"的美誉。在马耳他骑士团抵达之前,它一直是马耳他的首府。城市坐落于马耳他岛中部一座山顶上,东面、北面是峭壁。
走在古老的城市,听着小王讲古城历史,看着古旧的街道和艺术品,站在护城墙边探头向下看,护城墙是那样坚固,感觉回到远古。看着街上不同时代建筑上留下的窗户,就像走进了博物馆。踩在光溜溜的石板路上,不时躲过有着漂亮毛色的马车疾驰而过,仿佛穿越时空。
走进僻静的小街小巷,有些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前到欧洲旅行所没有的感觉,静谧而美好。
之后,我们前往另一座相距不远(行车距离4公里)的古城姆斯塔,又译莫斯塔,真正的走马观花。外观莫斯塔圆顶大教堂,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是欧洲第三大无支撑柱的圆顶大教堂,曾在二战中被德国炸弹击中却幸免于难。城市里大部分建筑都呈灰白色,具有浓郁的中东阿拉伯建筑风貌。
莫斯塔小镇建筑延续马耳他传统,以当地开采的浅黄色石灰岩作为主要建材。这种石材在阳光下呈现柔和的米黄、蜂蜜色或赭石色,形成温暖统一的城市基调。圆顶教堂外墙同样采用浅黄色石材,与小镇民居色调和谐,远眺如“淡彩画映衬于地中海蓝天之下”。
但我们真的就只是对莫斯塔瞥了一眼而已,现在回忆,也只有一些依稀记忆,好在拍了些照片。
当我们回到瓦莱塔时,上岸游览的时间已过去一大半。因为旅行团的人多,在大巴开出港口时,有几个团友没上车,在狭窄的单行道,司机绕了一圈才回到港口接上团友。大部队旅行,真的很耽误时间。
瓦莱塔建筑的整体色调是温暖、柔和、基于当地石灰岩的大地色系,以各种层次的黄色、赭石色和陶土色为主旋律。这种独特的色调是瓦莱塔城市景观的灵魂,也是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完美地融合了自然材料、历史沉淀和地中海风情。
非常喜欢这些建筑的色彩。饱和度适中或偏低,带有一种柔和的、经过时光沉淀的灰调或粉调,感觉是既符合历史建筑的风貌,也与强烈的阳光形成和谐的搭配。而门窗则常常漆成鲜艳的绿色、蓝色(尤其是普鲁士蓝)、红色、酒红色、甚至黑色或深灰色。这些饱和的冷色或深色与暖色的墙体,形成鲜明而经典的搭配,是地中海建筑的一大特色。那些窗户,特别有特色。也许,正是这些让人感觉马耳他有别欧洲其它国家之处。
位于瓦莱塔东南角的上巴拉卡花园,原为意大利骑士的私人花园,也是瓦莱塔防御工事的一部分,视野极佳,不仅可俯瞰瓦莱塔城区,更可以眺望整个港湾,以及对面沿岸的三姐妹城。如今这片地区,成了马耳他造船和修船中心。
中午一点过,在上巴拉卡花园俯瞰瓦莱塔港湾及三姐妹城,点缀于海天一色中的暖色系建筑,绝美
我们在上巴拉卡花园解散,自由活动。
行前,我已在家导航了我们一定要去的马耳他国家战争博物馆,同时要去参观瓦莱塔圣约翰大教堂。而功课做多最多的是去三姐妹城,出来才晓得,真的是我想得太多,连奔带跑的都没法把瓦莱塔这两个地方游览好,更没机会拍几张漂亮片片,觉得时间还是太赶。
瓦莱塔的圣约翰大教堂是世界上较为出名的大教堂之一,它于1573年至1578年由马耳他骑士团修建,是首*领和骑士举办重大宗*教仪式和祭*祀的场所。
我们先来到圣约翰大教堂,目测排队要半个小时以上。于是我们决定先去国家战争博物馆,在地图上对它的位置已了然于胸,就在马耳他岛的最北端。瓦莱塔是折叠地形,因而非常出片,尤其是能看到海的地方,拍照那是绝绝子。我也很想亲自拍几张美片。想着时间紧迫,我们真就是一边嚼着干粮,一边急行军般奔波在起伏的街上,都没时间拍照。
到得博物馆,在找买票的地方时,我又犯了一个小错误,导致别人指路将我们带到一个地下室博物馆,门票是20欧。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很难沟通,却在那里给外孙子买了一个很难一见的圣约翰骑士团的小雕塑。在那里耽误了二十分钟后,我们果断地放弃这个博物馆。
这个地下室博物馆到底是个什么博物馆,我在网上请教了几个衷情于马耳他历史和博物馆的驴友,都说不知道这个博物馆。最终是AI给我找到了答案,这个地下博物馆是拉卡里战争指挥室。二战期间,这里是盟军的地下军事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地中海战区的行动,包括马耳他战役、西西里登陆等关键战役。
这个地下博物馆,由隧道和洞穴组成复杂地下网络,这与我们在博物馆进门处瞄到的情况吻合。看到这里,作为二战历史爱好者的领导,感觉很遗憾,其实,绝对没时间参观的。
上到地面,终于找到马耳他国家战争博物馆售票处,一见时间不早,我们决定分头行动,俺家领导进馆参观,我则去圣约翰大教堂,然后我们在教*堂门口汇合。我给领导买了票(10欧元),看着他扫码进去后,我才开始往回走。
马耳他是欧洲的心脏,而瓦莱塔则在二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马耳他国家战争博物馆又在瓦莱塔的最北端,足见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这里参观,大多是一些军事迷。博物馆藏品并不多,主要是看其军事地理位置。
16世纪时,圣约翰骑士团作为防御工事修建了这座堡垒,英国殖民期间一直被使用,当英军撤退以后则遭到废弃。这里是一座军事防御建筑,毗邻这海边的位置,也是外海的一个防守的好去处之一,在这里能看到一些曾经的军事设施。


当我以急行军的步伐走到圣约翰大教堂的入口处,等着过安检买票入内参观的队伍,依然不见少。我只能耐心排队,足足排了30分钟。
门票15欧。回来看门票,其实是博物馆的门票(行前没做功课),而非教堂门票。进去后可以领取耳麦观览,有五六个国家语言的耳麦可选择,可惜没有中文的。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模仿哥特式。教堂外观虽然洁白朴素,但内部华丽的装饰却令人叹为观止,进去第一眼便被它的金碧辉惊艳到了。教堂整个圆顶是一幅大壁画,据说表现了圣约翰的生平故事,四周雕刻的石墙则可以让人了解骑士团的历史。但我根本没时间仔细欣赏这些壁画和雕刻,在里面拍点照片,粗粗地浏览,脑海里留下华丽丽的印象,便赶紧出门。
回来查资料才知道,大教堂内部又分为八个小礼拜堂,供奉了骑士团8个部分的主保圣人。
排队30分钟,参观15分钟。在教堂门口正好和领导汇合,一看时间,差不多该上船了。我匆忙钻进街边的纪念品商店,选了一点东西,但结账的速度那个慢呀,我也只好在领导的催促中放弃购物的打算,然后匆匆上船,结束马耳他之旅行。旅行就是这样,总是伴随着遗憾。
马耳他很小,小到一天就能穿越千年;马耳他也很大,大到每一处风景都藏着无尽的故事。
很喜欢瓦莱塔这个古风犹存的现代城市。城中保留着不少精雕细琢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和方石铺地的古老街道,游走其间,如梦如幻。
在邮轮上看着渐渐远去的瓦莱塔,有到此一游的快感,有意犹未尽的遗憾,未能收获几张瓦莱塔最经典的照片----折叠小路上,路边有暖色古建筑,长长的路一直通向深蓝色的大海......在些许惆怅中,默默地和“欧洲之心”作别,但马耳他的美,已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