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邮轮五国游(五)——圣家堂的光影圣洁而温暖

标签:
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圣家堂巴塞罗那无以言表的喜乐 |
分类: 行走中 |
(接上篇)在邮轮上的第五天是航海日,得以轻松休整。
第六天(4月4号),游览西班牙巴塞罗那。
西班牙,我没去过,旅友们通常是安排一次“两颗牙”(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旅行,看了不少图片,对“两颗牙”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这几年,我因沉浸在追听英国当代作家肯·福莱特先生的历史小说《中世纪三部曲》等几个大部头作品中,肯·福莱特把虚构的人物,融入真实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中。文中对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的霸主地位,他们的建筑业,深深地影响着当时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教堂修建。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建筑匠师,都以能徒步或乘一叶扁舟到西班牙学习修建教堂为荣……
小说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加上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解读,让人有一种亲临感,感觉闭上眼睛,某个主人公便衣衫褴褛的从小船上跳下来,轻抚长长的头发,在踏上西班牙土地的那一刻热泪盈眶……这样的景象,有时我真的不知是真是假。加之这几年迷上西班牙可生吃火腿,西班牙便具像化了。所以,这次参加地中海巡游能到巴塞罗那一游,在我心中也是一大亮点。
巴塞罗那是海滨城市,8点到港,我们很快就来了市中心,真实的西班牙呈现在眼前。因为时间尚早,大巴车先将我们带到一处海湾,在海边看了会儿海鸥,但天气不好,没兴致拍海鸥。
而后,大巴车将我们带到西班牙广场,欣赏着景色,走到约200多米高的小山丘上,便是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见很多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前的大平台,正是观赏城市风光的好地方。巴塞罗那的高层建筑很少,远远地便可看见一处尖顶建筑,用相机拉近一看,正是大名鼎鼎的圣家族大教堂。
巴塞罗那是一座富有激情的地中海城市。而最让世人瞩目的是,建筑师大师安东尼•高迪建造的标志性建筑。所以,旅行者来这里,重点是参观建筑美学。
西班牙现代派著名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之作——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我们这次算是都走到了,当然,只有圣家堂有入内参观,这是一个小惊喜。
大巴车将我们送到米拉之家,虽然我们的时间从容,但安排的是外观,入内参观门票是要提前很久预约买票的。
曾经在别人的镜头里,无数次看到过它的照片,当站在路边和街对面欣赏这一奇异的建筑时,感觉还是有些小震撼,的确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不得不佩服大师的匠心。
从外观并结合别人入内参观的视频,看得出来米拉之家室内的墙壁的曲线一定无比柔和,住着一定非常舒服,妥妥的老钱风。据说在屋顶阳台上还可以俯瞰部分市区街道,遥望圣家堂。可惜我们没有这个眼福。米拉之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先是步行到几百米之外的巴特罗之家,依然是外观,来此打卡的人貌似更多,因为光线正好洒在这栋美丽的建筑上,面积比米拉之家小很多,但是感觉更温柔可爱。
巴特罗之家建于1904-1906,是建筑设计历史上经典之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也是高迪完成度最高的新艺术自然主义风格建筑。这座公寓共有6层,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我们在那里驻足良久,有人说这个建筑以造型怪异而闻名。我很喜欢它的阳台造型,更喜欢墙面上各种颜色的马赛克拚成的花纹。透过二楼的落地玻璃花窗,隐隐约约能看到入内参观游人开心的笑脸,让我们这些只能外观的人也有了一种幸福感。不知高迪在设计时,是否考虑了向民众发放的这个福利啊:路过这里的人,眼一抬,便能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
我看入内参观人拍的视频,巴特罗之家与米拉之家风格迥异,我个人更喜欢巴特罗之家。
而后,我们想找一家餐厅吃正宗的西班牙海鲜烩饭,因为附近不是繁华的商业区,餐馆不多。在一僻静的街上,见有家餐厅有海鲜烩饭。看到别人吃的海鲜烩饭那个米粒,感觉正是领队说的有些夹生的饭的感觉,很怕吃不惯。但依然想尝尝,跟服务生沟通,问他饭做好要等多久,感觉时间有些紧张,于是取消了海鲜烩饭,改成品尝也是知名的西班牙油条。
其实,当天晚上邮轮的自助餐厅,现场便支了一口锅现做,当我们发现时,已吃了八分饱,也就只能浅尝则止,那味道和我们曾经在与西班牙一海之隔的摩洛哥的丹吉尔吃过的海鲜烩饭,味道相差无几。
下午,我们来到高迪最富盛名的圣家堂参观。它是世界上充满神奇色彩的建筑之一,也是巴塞罗那最宏伟的建筑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别人的镜头里已无数次看过其外观,亲临现场,这个至今都尚未完工的建筑(据说2026年会完工)还是惊艳到了我们。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这次是要入内参观。
我们先在圣家堂外围绕场一周,从各个角度欣赏这座享有盛誉的教堂,因四周街道逼仄、车水马龙,不太好拍全景。
圣家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始建于1882年,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1984年,圣家堂的一部分与高迪先生在巴塞罗那的其它六个建筑作品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
圣家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
圣家堂入内参观,就像卢浮宫一样,团队需由考取了圣家堂解说的持证导游带队参观。我们预约的导游,因上一个团队延时,导致我们入内参观的时间被推迟。
当那位中年华人先生带着我们进去时,还有一位白人年轻女孩与他一起清点人数。每人发一个耳麦,与导游的距离不大于10米,才能听到导游的介绍,大家跟随导游又要听讲解又要拍照,常常就会找不到导游,好在有美女殿后,不断提醒大家跟上导游的步伐,因为人实在是太多。
导游先是从圣家堂的东侧的雕塑开始介绍。圣家堂分为三立面,东端:诞生立面,描绘耶*稣降生,面向日出方向。西端:受难立面,表现耶*稣受难与复活,面向日落方向。南端(未完工):荣耀立面,象征天*国荣光。圣家堂总共将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稣基*督,北面140米的后塔象征圣母玛利亚。
当导游将西侧外立面的有关耶*稣基*督的故事讲完,领队告诉大家,我们只有8分钟的时间入内参观。看得出导游非常为我们挽惜,可有什么办法呢,邮轮不等人。
刚才跟着导游穿过教堂内部,已经被它温暖的光所深深地震撼,我从未见过这样让人眩晕壮丽的教堂。虽然看过不少别人镜头里的圣家堂外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教堂内部长啥样,感慨不愧是巨匠之作啊!
用这8分钟,我们赶紧再次回到教堂内,没时间坐下细细欣赏,只能拍照片加摄像,记住那一刻给人带来的感动。



教堂内部,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他模仿大自然的元素,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教堂最醒目的是彩色玻璃,高迪用色彩带来的光影装点教堂。从中殿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全部采用冷色调彩色玻璃,代表晨光与希望;面西的受难立面,全部采用暖色的彩色玻璃,表现耶*稣受难与复活。当阳光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照亮的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
顺着柱子往上看,你会发现 ,高迪把这些柱子做成了森林的感觉,旁边还装饰有叶子,加上穹顶的星空设计,高迪希望人在教堂里,也能无限接近自然。
教堂内,随处可见传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子,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但高迪没有刻板地固守传统的建筑手法,他通过各种几何元素的变化组合,别具一格地打造出一个个既充满动感又富有梦幻色彩的内部细节。
教堂内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
我们参观教堂的时间是下午4点钟左右,太阳洒在西面的暖色玻璃上,那一刻,仿佛有某种引领,让我这个非天*主*教*徒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力量,以及无以言表的喜乐,并久久地在心海徜徉,离得远了那温暖的色调太迷人,看一眼便会永远铭刻心间。
这短短的一瞥,成为此行的一大亮点!
PS:据说买套票可以上到教堂的顶部,看到更多的细节。
(谢谢浏览,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