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苑 同一话题 不同角度
新闻回放:在上政治课时,东莞某中学一名高一学生何姓同学突然起身,握着水果刀,对着过道旁王姓同学的右边脖子捅去,所幸这一刀离颈部大动脉仅差0 .2厘米,王同学送院治疗后伤情基本稳定。何姓同学被带往当地派出所接受调查。校方表示,王同学此前多次欺负何同学,并在课堂上告知要再教训他,由于何姓同学性格内向,怨气积压于心,导致事件的发生。(南都3月20日报道)
尽管美化暴力很不道德、鼓吹暴力更是危险,但小何的挥刀而起更像是“自卫”,一个弱者反抗“强权”的无奈之举。“兔子急了咬人”,内向的小何不是激愤难忍,也许不会捅伤多次欺负他的王同学。
小王和小何应该没什么深仇大恨,但小摩擦多了,或者小何经常被一些羞辱性的动作所撩拨,心头的怒火就会越燃越旺。
这一刀,也许将毁了两个孩子。青春本不该这样血腥与残酷,悲剧本不该发生,尤其在大好年华正接受知识的年龄。小何和小王之间屡生龃龉,同学老师都知情,为何没能阻止悲剧发生?校方称,事发前刚给学生上了一堂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课。这堂课确实该上,但上得有些晚,当小何被怒火淹没之际再上,还能起作用吗?对于小何来说,他需要面对面的心理疏导,需要主持“正义”,需要捍卫自己脆弱的尊严。单纯一堂不痛不痒的课,显然无济于事。
揆诸报端,从初中到高中,从本科到读研,每个阶段都频见同学之间的流血冲突。特别在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有网友调侃,“惹谁都不要惹舍友!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这样的调侃也许不够庄重,缺少耐人深思,但同学一场,应该亲如兄弟姐妹,何以拔刀相向?
应反思之处起码有两点。其一,学校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把育人放在首位。学者易中天说过,有些家长和学校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样的言辞很激烈,但不能说没有道理,教育最大的功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教做人的道理。
其二,把生命教育课、心理疏导课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做。现在不少学校确实开设了生命教育课,但往往“认认真真走过场,踏踏实实搞形式”。现在的学生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理压力以及各种焦虑一定远胜于我们那个时代,他们所处的世界太复杂,他们遇到的事情更繁杂,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救助,他们确实容易出现迷失,甚至走入歧途。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同学共处,应是最美好的记忆。但愿这起悲剧能够引起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反思,为孩子抚平伤痕,为学生保留尊严,特别是为弱者保留尊严。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教育才有尊严。□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