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式失恋”,被催熟的灰色价值观
(2012-12-04 22:21:47)
标签:
杂谈 |
|
|
|
|
品评天下 NEW CULTURE VIEW 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写情书向心仪女生告白,没想到情书被撕了,理由是“××送了我一部iPhone 4S,我决定跟他在一起”。儿子回家后痛哭:“我失恋了。”2日,汉口的罗先生致电本报记者说,家人都蒙了:才读小学的儿子知道谈恋爱了(见本报今日B05版报道)? 才8岁,有的小盆友还含着奶嘴呢,懂什么早恋啊,居然又是煞有介事地告白,又是痛哭失恋,简直太可爱啦,相信不少读者看到这则新闻会有类似的感受。是的,小孩子嘛,毕竟是小孩子,年少懵懂,“早岁那知世事艰”,这个年龄还是过家家的年龄,还是撒娇的年龄,对这名8岁男孩的撒娇或曰矫情,也许真没必要过度阐释。 但是,不过度阐释不等于就该忽略不理,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他们需要怀抱,需要安慰。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则新闻的关键性细节是,“富幼代”夺爱,一封情书敌不过一部iPhone 4S。孩子小小年龄,为何如此“市侩”?——这名小女孩先是收了罗先生儿子的情书,而后在收了“富幼代”的iPhone 4S之后,才将罗先生儿子的情书撕了。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朦胧的价值观,也有直接而“功利”的选择。别责怪那名小女孩势利,她的价值观是成人价值观的缩影或者投射,在成人世界,面对iPhone 4S的诱惑和情书的告白,有多少女子弃奢侈品而选择情书?在这里,iPhone 4S和情书只是符号,面对远远高于iPhone 4S的物质诱惑,不是有人弃绝“情书”而去吗?同“肝”共苦的爱情、已成绝恋的“爱情天梯”,之所以成为新闻,恰是因为这样的爱情不多,甚至太稀缺,才让人感佩和感叹。 有什么样的成人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不可能脱离成人世界而独存,在我们指责那个小女孩势利时,不妨把她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我们内心。专家称,“富二代”小小年纪已懂得花钱去追女孩,女孩为了一部奢侈品而选择跟男生“做朋友”,追根到底,源于家长的误导。也许当家长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毫无避讳地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被孩子看在眼里。这种推理的确符合逻辑,孩子本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如果不是受到误导或者感染,不可能变得如此以利取人的。比如,有的孩子为了当上班干部“贿选”,或者给老师送礼,诸如此类,难道偶然吗? 孩子终究会走上社会,让人幽怨的是,即便他们现在单纯,但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也难保他们不被污染。只是,他们这么小就懂得利益,这样的灰色价值观显然是被催熟的,我们成人难辞其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什么样的孩子决定着什么样的未来。王石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