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 只有公民没有“蝗虫”
(2012-12-04 22:23:24)
标签:
杂谈 |
法治时代 只有公民没有“蝗虫”
2012/12/04 秦淮川
北京青年报
因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近日,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占海特说,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推动教育公平则是她作为公民的义务。今年6月,占海特开通微博,并和父亲占全喜以多种方式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在获得众多类似遭遇者支持的同时,也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蝗虫”。
“蝗虫”二字,让人内心隐痛而又有说不出的怆然和悲愤,这是一个情绪化和道德贬义的蔑称、辱称,用来比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年仅15岁的少年占海特,她只不过希望享受教育公平,部分沪籍人士却粗暴地斥其为蝗虫,这是多么扭曲的傲慢与失礼?
法治社会,只有公民没有“蝗虫”,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权将“蝗虫”的标签贴在别人身上,因为这已涉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这些人无形之中也把自己的道德水准降格为“蝗虫”,一个动辄羞辱别人的人,动辄居高临下给别人贴羞辱性标签的人,必定不是一个懂节制、有涵养、有教养的谦谦君子。
在占海特的理性、清醒面前,那些爆粗口的人应该羞愧。占海特年龄不大,却有思想深度,有理想主义,她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像马丁·路德·金说的,他们的生命和未来和我们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他们的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今天是我们遭受不公平,其实也是他们的不公平。”诸如此类的洞察,虽是常识,却让人击节赞叹。
占海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优雅,温和,她微博上向沪籍人士发出约辩邀请。约辩显然是理智的,是建设性的,从这点看她就绝非“蝗虫”,但令人愕然的是,约辩现场来了一些人,戴着口罩、眼镜,一直骂人。“不是来辩论的,是来吵架、砸场子的。”当占海特愿意理性辩论,却遭受辱骂,足以看出一些人不打算讲理,而是固执地守卫可怜的既得利益,这貌似强大,实则可悲。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公平,因户籍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早该寿终正寝。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家正在处于人口大迁徙时期,如果不能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国的现代化难以实现。即便不从实现现代化这一“功利化”的角度出发,从维护法律尊严和保证公民权利的舒展和实现上讲,也应该推动教育公平,使异地高考尽快落地。一些人之所以强横地守着落伍的利益,一是胆怯,二是为了私利习惯于抱残守缺。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反对就停止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能因为有干扰有不同声音,就放任不合理的制度继续存在。我们更需要坚定不移实现公民的权利,不折不扣地维护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尊严。
今天是全国法制宣传日,30年前的今天,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82宪法,因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被称为“人权”思想的确立。著名学者姜明安称,82宪法的确是一部好的宪法,“对于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来说,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就必须牢固确立以人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自由为本位的现代宪法观。”宪法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自由,就须及时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就须捍卫教育公平,就不能允许一些人对另一个人狂傲地喷“蝗虫”。
占海特很乐观,她说,“我们本身就有这么一个权利(异地高考),这个权利本身就是我们的,迟早都会实现,我只是希望越早越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合理的制度终究会退去,我也坚信这一点,只要继续行动,理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