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个六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王石川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到来了,这是共和国的第59个儿童节。这一次,儿童节因灾难被抹上了阴霾的颜色。灾难可以使节日灰暗,但爱却能驱散哀愁,人间大爱终将使节日变得明媚。
有报道称在重灾区的某些村庄和学校,80%以上的儿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震后心理问题。灾区有多少儿童?究竟有多少父母失去孩子,又有多少孩子失去父母,我们不得而知,但初步统计,目前地震孤儿和暂时与父母离散的儿童已有4000多名,这个数字已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数量相当。灾区孩子、特别是灾区孤儿如何过好儿童节,灾区孩子将如何走好接下来的每一天,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命题。
自从震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国人的爱得到最迅速最充沛最热烈的迸发,爱如潮水,足以淹没狰狞的灾难,足以许给灾区孩子一个斑斓的未来。我相信,此时,或许灾区孩子最缺少的不是物资,不是正常的玩具,不是可爱的礼物,他们缺少的也许是安静,是体恤,是心与心的沟通。
以地震孤儿为例。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以“汶川的孩子”为题,将目光投向了地震孤儿,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童年经验是漫长人生永远的基础和走不出的宿命。而地震孤儿,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受巨大的双重创伤——失去父母和经历惨痛(目睹地震的大规模死亡)。即将进行的社会安置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取决于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身心状况。是的,在社会的热情关注下,在善良人的倾心注视下,这一次,我们会让灾区儿童过一个充实的儿童节。问题是,下一个儿童节,下下个儿童节呢?如何让孩子走好人生的征程,如何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安置,这至关重要。
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这一天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成人,因为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走向。
我们要注意不能以爱的方式“伤害”孩子,比如在不当的时候过度地关注,这貌似关爱,恰是“伤害”。“敬礼娃娃”郎铮因过多的探望,而出现心理障碍,就是一起让人痛心的悲剧;还有一个例子,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变得十分惊恐,开始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要是真正爱孩子,就不要过多地再触碰他们的伤口。
我们不要再认为仅仅物质优渥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遭受了不幸,我们要以加倍的物质补偿他们,要提供给他们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物质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多数孩子心智尚不健全,太多的物质灌输,反而是一种溺爱。长久下去,这些孩子会或许会产生依赖心理。跟踪研究唐山孤儿的唐山市委党校教授高民杰在其论文《河北唐山地震后孤儿的心理变异及其社会化治理》里认为,“法律和社会道德上比较宽容孤儿”也是诱因之一,“他们认为国家给予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见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不能以施舍的心态面对灾区孩子。许多时候,我们在关爱孩子时,往往缺少技巧,不注重细节,不太懂得尊重孩子。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大学里的一些贫困生往往不愿意接受那些轰轰烈烈的捐助,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做会有强烈的道具感和示众感。请记住,孩子也是有尊严的,我们不能因为向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援助,就居高临下,就以施舍的眼光对待,也许我们无意为之,但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给他们留下永久的伤害。我们要学会平等待人,当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谁不欣慰?
有人说,不幸是人生中一所最好的大学,但是,不幸有时也能催垮一个人,尤其是这些稚嫩的孩子。如果过度地宣扬坚强,没有铺垫地让孩子硬挺过来,这未免有些残忍。在关爱孩子时,我们要懂得心理学,在呵护的同时,能够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给他们力量。当然,值得欣慰的是,灾难过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临时安置点,帮着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时间是个玩跳棋的儿童,王权执掌在儿童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懂得如何爱孩子,灾难的阴影终将会淡化,孩子终究会有一个可以期望的未来。
有报道称在重灾区的某些村庄和学校,80%以上的儿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震后心理问题。灾区有多少儿童?究竟有多少父母失去孩子,又有多少孩子失去父母,我们不得而知,但初步统计,目前地震孤儿和暂时与父母离散的儿童已有4000多名,这个数字已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数量相当。灾区孩子、特别是灾区孤儿如何过好儿童节,灾区孩子将如何走好接下来的每一天,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命题。
自从震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国人的爱得到最迅速最充沛最热烈的迸发,爱如潮水,足以淹没狰狞的灾难,足以许给灾区孩子一个斑斓的未来。我相信,此时,或许灾区孩子最缺少的不是物资,不是正常的玩具,不是可爱的礼物,他们缺少的也许是安静,是体恤,是心与心的沟通。
以地震孤儿为例。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以“汶川的孩子”为题,将目光投向了地震孤儿,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童年经验是漫长人生永远的基础和走不出的宿命。而地震孤儿,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受巨大的双重创伤——失去父母和经历惨痛(目睹地震的大规模死亡)。即将进行的社会安置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取决于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身心状况。是的,在社会的热情关注下,在善良人的倾心注视下,这一次,我们会让灾区儿童过一个充实的儿童节。问题是,下一个儿童节,下下个儿童节呢?如何让孩子走好人生的征程,如何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安置,这至关重要。
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这一天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成人,因为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走向。
我们要注意不能以爱的方式“伤害”孩子,比如在不当的时候过度地关注,这貌似关爱,恰是“伤害”。“敬礼娃娃”郎铮因过多的探望,而出现心理障碍,就是一起让人痛心的悲剧;还有一个例子,被埋废墟里,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变得十分惊恐,开始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要是真正爱孩子,就不要过多地再触碰他们的伤口。
我们不要再认为仅仅物质优渥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遭受了不幸,我们要以加倍的物质补偿他们,要提供给他们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物质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多数孩子心智尚不健全,太多的物质灌输,反而是一种溺爱。长久下去,这些孩子会或许会产生依赖心理。跟踪研究唐山孤儿的唐山市委党校教授高民杰在其论文《河北唐山地震后孤儿的心理变异及其社会化治理》里认为,“法律和社会道德上比较宽容孤儿”也是诱因之一,“他们认为国家给予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见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不能以施舍的心态面对灾区孩子。许多时候,我们在关爱孩子时,往往缺少技巧,不注重细节,不太懂得尊重孩子。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大学里的一些贫困生往往不愿意接受那些轰轰烈烈的捐助,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样做会有强烈的道具感和示众感。请记住,孩子也是有尊严的,我们不能因为向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援助,就居高临下,就以施舍的眼光对待,也许我们无意为之,但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给他们留下永久的伤害。我们要学会平等待人,当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谁不欣慰?
有人说,不幸是人生中一所最好的大学,但是,不幸有时也能催垮一个人,尤其是这些稚嫩的孩子。如果过度地宣扬坚强,没有铺垫地让孩子硬挺过来,这未免有些残忍。在关爱孩子时,我们要懂得心理学,在呵护的同时,能够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给他们力量。当然,值得欣慰的是,灾难过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临时安置点,帮着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时间是个玩跳棋的儿童,王权执掌在儿童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懂得如何爱孩子,灾难的阴影终将会淡化,孩子终究会有一个可以期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