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时代:节制是美德,更是自我救赎
王石川
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从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新华社6月1日)
随着限塑令正式实施,塑料袋收费时代宣告来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消费革命。遥想1902年,维也纳工厂主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并使用第一只塑料袋时,有人激赏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现在想来,这是多么轻率而轻佻的褒扬。随着时间推移,塑料袋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危害,以致于有人痛斥塑料袋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究竟有多糟糕,不妨以我国的情况为例。虽然我国正式使用并生产塑料袋尚不足30年,但巨大的危害足以使人心惊肉跳。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每天使用30多亿个塑料袋,生产这些塑料袋至少需要13000多吨石油;塑料袋若直接埋在地下,要200年才能腐烂,可见对土壤的杀伤力;若焚烧处理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至于废弃塑料袋形成的白色污染,早就让人不忍卒睹。一言以蔽之,塑料袋带来的恶果可谓罄竹难书。有专家推断,限塑令一旦付诸实践,我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就此而言,我们不妨对限塑令保持温情和敬意。
当然,限塑令并非毫无瑕疵,有人质疑,有偿使用制的实质是将隐性收费显性化,限塑令是把塑料袋成本转嫁给顾客;还有人抱怨,塑料袋收费标准不一,为什么收费的对象只是塑料购物袋?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断言,限塑令行之不远,对塑料袋收费时代深表悲观。在网民跟帖中,不满与愤怒尤其激烈。应该说,这些论点不无道理,都有具体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限塑令并不是妖魔化塑料袋,也不是惟利是图,其深意在于倡导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它的终极指向是环保改变生活。正如专家所称,限塑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在民众中树立起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积少成多、量变引发质变、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节约观。因此,限塑令的种种缺憾可以留待日后协调和纠正,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价值取向越早建立越好,不容讨价还价。
节制是一种美德。这是一个物质空前发达的年代,我们的欲望如野草,疯狂地生长,我们越来越自负,越来越傲慢,越来越不懂得节制,甚至至今仍有人大言不惭地奉"人类是万物之灵长、自然之主宰"为圭臬。我们追求形而上的方便,于是塑料袋应运而生,殊不知这是一场潜在的灾难;我们渴望并选择以车代步,随着汽车时代呼啸而至,我们在承受着文明的代价;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我们什么都敢吃、什么都要吃,结果,洞庭鼠患不期而至,鼠患何以如此迅猛?数字显示,长沙市每天大概消费1万公斤蛇,这些蛇中至少有3成是野生,当天敌被人为灭绝,老鼠自然肆虐;我们的不知节制还体现在盲目追求GDP,当蓝藻此起彼伏、袭击人类,我们才恍然,蓝藻猖獗频仍的根源原来是人类无休止的污染,当多年前杀鸡取卵式地发展经济,环境污染的隐患其实早已埋下。
多年前,学者詹克明如此警告世人:"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不会在大自然中寿终正寝。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地球号'宇宙航船的乘客。共生共灭的人类只有同舟共济,只有拯救整个人类才能真正拯救我们自己。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懂得敬畏自然,终被自然所惩罚;不懂得节制,终被欲望所埋葬,已有无数教训证明了这一点。
节制是美德,节制更是我们实现自我救赎的必经路径,因为不节制,我们就必然在劫难逃,这是无法挣脱的天幕,这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节制,不是笼统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适价值,不是对一个个体的公民而言,也不是仅对一个群体而言,是作为人类的价值取向而言。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选择放弃高燃油的汽车,选择步行,选择自行车;若干年前,一些国家放弃危害性的塑料袋,转而推广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可重复使用的棉麻袋。如此种种,与其说这是人类与污染赛跑,是爱护环境的明智之举,不如说这是忏悔,是无路可退的自我节制。
别等局面无法收拾,我们才幡然醒悟;别等进退实据,我们才惕然警觉。大自然留给我们纠错的机会不会太多,在事情还有余地时,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更要学会节制,学会敬畏。当我们在愤愤于限塑令给我们带来不便的同时,能否冷静一思,不用塑料待其实是功德之举啊。限塑令一出,主妇们挽着菜蓝,踩着碎步,上街购物,这曾经美丽而遥远的风景,还会回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