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石川
1月4日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上选修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杨帆抓住女生书包,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1月9日《广州日报》)
师生肢体冲突绝非孤例,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乃至互生龃龉,甚至拳脚相向,也早非新闻。中大博士遭导师体罚虐待尚未尘埃落定(据传该导师已网上公开道歉),而政大这起闹剧愈演愈烈,笔者登陆政大的沧海云帆论坛,各种所谓的细节纷至沓来,据称,杨教授曾经在课堂推销自己的著作和光盘,并且声称买不买书会与成绩学分挂钩,还说卖书是为了减轻儿子留学国外的负担,另据报道,经过核查,发生冲突的当事女学生未选修其课程。
孰是孰非,我们如坠云雾,在真相没有彻底还原之前,盲目指责哪一方都不免失之偏颇。当然,不论是非不代表这起事件没有解剖的意义,相反,这起事件再次佐证了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再次使我们关注当前盛行的教育功利主义。
杨帆教授为何失态?学生零落,人数不齐,统计显示,杨教授的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交完卷子就走了或听了几分钟就走了。学生为何扬长而去?不外乎三种原因:不想听,不屑听,不值得听。此次事件有个细节值得关注——杨帆说:我没讲完呢!你干吗去?女生说: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很无聊吗?因为无聊就扬长而去,可谓功利!这一幕并不让人觉得奇怪,中青报一篇报道曾经援引某大学生的感慨——是金钱让人心变冷,欲望沸腾,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与金钱关系。结果就是:"一个学期结束了,你完成了你的任务,我拿到了我的学分,一笔生意做完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看看,多么现实!但我们能苛责学生的功利吗?学生功利,老师同样功利,学校亦功利,功利的还有盛行的教学。
教育功利主义有着时代背景。当商品大潮裹挟而来,没有哪个群体不受到冲击,浮躁已经成为时代征候,社会变得日益功利化。在这种语境下,高校已非象牙之塔,甚至放不下一只安静的书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渐渐地心气浮躁了。对老师而言,淡薄名利,闭门做学问,几乎成了奢事;对学生而言,"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成为遥远的童话了。业内人士指出,现在高校中有95%的教师只是在授业,而对于传统师道的"传道"和"解惑"则很少过问。
教育功利主义有着人为因素。一方面,一些老师讲课索然无味,甚至照本宣科,让学生昏昏欲睡,陡升烦感。一些老师汲汲于追求孔方兄,只想完成教学任务了事,疏于也不屑于和学生交流。还有一些老师热衷于赚外快,还有些老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了,一些大学生变得不"安分"起来,心有旁骛。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也不得不早作选择,早日融入社会。
教育功利主义有着学校因素。某些高校惟利是图,汲汲于收费,学生不堪重负,啧有烦言,此外学校大兴土木,大做形象工程,"崽卖爷田不心疼"。更令人悲哀的是,一些高校失去育人本能,早已泯灭大学精神,把大学变成了培养技术工具的加工厂,学生被批发出去即可,而官本位风气炽烈,学校领导专意于仕途,这种功利主义尤其令人寒心,其危害不可低估。与学生的功利相比,此等功利心态尤需矫正。正如有学者指出,高校不能盲目跟风,仅仅从实用主义角度考虑教育,而是要从素质教育的本体抓起,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长期关注大学生青年群体问题的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徐兆寿指出:"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怕的。"(见中青报)诚然,如果教育功利主义一天不革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不会消弭功利心态,潜在的危机必然会大面积蔓延和爆发。要革除教育功利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把教育当作赚钱机器,要还原大学精神,使大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