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人集资建房的孤独个案

(2006-11-17 18:42:21)
个人集资建房的孤独个案
 
王石川

  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牵头人、该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昨天在当地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个人合作建房研究会”上宣布:温州“个人集资建房”的委托开发商昨天拿到政府挂牌出让地块,5个月后可望动工,将成为全国首例个人集资建房项目。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近年来,个人集资建房俘获了无数人心。遗憾的是,个人集资建房只止步于概念,要么胎死腹中要么无疾而终。这一次,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终于要化蛹成蝶了,听起来振奋人心,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只是一个孤独的个案而已。

  个人集资建房的首要难题是拿地。房地产商为何能轻易拿到土地,个中原因不需细说———权力资本往往在起作用。全国各地的个人集资建房之所以屡屡折戟沉沙,正在于拿地之难难于上青天。温州为何能够“破拿地之冰”,诚如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直言:“温州能够‘破冰’,主要得益于市场营销协会的社团组织背景、当地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目前不明朗的房地产走势。”

  温州借以破冰的两大法宝———社团组织背景、便捷的融资渠道,这正是其他地方往往无法望其项背之处。众所周知,温州市的社团组织发育之良好,毫不夸张地说,已有市民社会的雏形。谈到温州市的社团组织,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多次给予肯定。至于融资,温州市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民营企业高度发达,有充裕的可支配资金。有了社团组织的强力支持,又没有资金匮乏的后顾之忧,温州市率先破冰,堪称题中应有之义。

  至于目前不明朗的房地产走势,这就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意味了。在当前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指向下,打压畸高房价、使房价趋于稳定,地方政府必须呼应民意。因此,不给个人集资建房设置障碍,一定程度上降低门槛,这是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虽已破冰,但离动工仍有5个月时间,期间,在工程招标、工程建设、房屋分配等方面如何协调矛盾,亦不能不考虑。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个人集资建房有那么一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隐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打破市场分工,实现自给自足,不无“逆流而动”的狭隘。在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谁也不是孤岛。因此,大面积地复制温州模式,注定不能成功,也不现实。

  我更愿意把个人集资建房当做一种反讽和反抗。而温州市个人集资建房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知道了房地产商的畸高利润———“开发成本价则不到周边商品房市价的一半”就是明证。温州模式更提醒我们,切莫对个人集资建房抱有过高幻想。要打压畸高房价,非政府的利剑不可。

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05/7/23/20057232158038.jpg

文章引用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6-11-17/00000178749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