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能原谅的是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
王石川
中国人民银行在14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说,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11月15日中新社)
面对方兴未艾的涨声一片,舆情强烈反弹。但央行报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公用事业产品涨价才刚刚开始,“老鼠拉铁锨——大头在后面”。这真让人心惊肉跳。
涨还是不涨,这已无需追问;问题的微妙之处在于,涨幅如何拿捏,如何让老百姓顺 从地接受罢了。显然,在席天幕地的涨价狂潮中,公众已被裹挟,除了抱怨无计可施。而种种迹象表明,涨价已属必然,在涨价狂潮中,最不能原谅的是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
学者孙立平在《当心收入被支出吞噬》一文中谈到了价格掠夺这个话题。孙立平认为,价格是实现财富转移甚至财富掠夺的手段。“当一个经济主体以一种畸高的价格将一种你必需的商品强加给你,而你向他提供的商品又被压到一个畸低的价格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财富的掠夺是如何发生的了。”公共事业产品的涨价正是如此,对我们饮食男女来说,水不能不喝、电不能不用,气不能不烧,但是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却涨个不停。与此同时,“除了工资不涨,什么东西都涨”。因此,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不得不接受公共事业产品不断涨价的残酷现实。通过价格手段强公众之所难,从而达到财富掠夺的目的,行事逻辑的可恶之处正在于此。
房价疯涨,造就了一批房奴;医疗费畸高,老百姓不敢看病;教育成本攀升,辍学的孩子多了。在这三大民生难题之外,如果气价继续猛涨,蜂窝煤就会“下岗再就业”;水价再涨下去,凿井取水也许就会重现;电价持续蹿高,没准哪一天有人点起了煤油灯。一言以蔽之,公共事业产品价格的疯狂上调,家道殷实的家庭也许稍微无所谓,但苦了的是低收入家庭。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越上调,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就越没有保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垄断巨头们是否听到了贫困家庭的声声叹息?
尤其让人齿冷的是,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方式越来越无厘头。曾几何时还标榜出一些姿态,比如煞有介事地召开听证会。只是让人纳闷的是,“逢听必涨”。逐渐,听证会更变味了,公众连听证会代表姓甚名谁,都不甚了了了。再到后来,听证会“此处从略”了,不分青红皂白、笃定明火执仗,价格说涨就涨、不宣而涨,“我想涨价我作主”。更无厘头的是,某些垄断巨头屡屡拿国际惯例说事,不过让人好笑的是,“跟涨不跟跌”,人家油价都连创新低了,它就是装作看不见。也许,回眸2006年的关键词时,“涨价”一定赫然存焉,如果非要加一个修饰语,那就是无厘头。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人们的收入,还要关注人们的支出。”这是孙立平教授的提醒。当公用事业产品的涨价不知何时方能驻足时,这一提醒尤其合乎时宜。如若不然,就会有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贫困家庭就会越来越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
http://botu.bokee.com/photodata/2006-9-21/000/723/017/3438195/34381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