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手工擀面条,一块大案板,一根一米有余的粗擀面杖,软面饺子硬面汤,擀面条的面团要和的硬一些,揣面加盐水,一个贤惠的女人要会擀出精细的面条,一个精道的厨子也应该会擀面条,不只是带着高挑的厨师帽,蓝翔技校培养有级别有证书的那些花架子。
南甜北咸,西辣中酸,我们山东的吃食,最响亮的是举世英名的海鲜打卤面。早年一般饭馆,有炒菜的馆子即有打卤面,也称大卤面,最好的是猪油爆锅,葱花煸黄,肥瘦肉片,黄花菜木耳,芸豆切丁,汆水蛤蜊,鱿鱼圈儿,对虾一对,玉兰片儿,淀粉勾芡,撒匀鸡蛋满锅浮起蛋碎,起锅香油胡椒粉。
饭店的面条是由机器面条机制作的,家庭的面条,除了主妇的劳作,另外的就是一个街道方圆一华里之内,便会有一间加工面条的作坊,自家携带面粉,端着盆儿,面条作坊会称重计算加工费,然后,孩子们会端着新鲜的湿面条回家,特别是炎热的夏季,碧绿的黄瓜丝,褐色的腌香椿,橙红的腌胡萝卜碎屑,一并裹挟着香浓的麻酱,蒜泥和香醋,覆盖于过了冷开水的面条之上,每一个夏天,麻汁凉面是这个泉城的标志,夏天夏至到了。
西红柿用蒜片海米爆锅,紫茄子削皮切丁五花肉丁,蒜片爆锅,记得丢几粒八角在油里,芸豆切丁蛤蜊肉五花肉,最后添水煮沸,撒上鸡蛋碎,胡椒粉,香油,香菜碎,浇在煮熟的面条上,都是不错的搭配和组合。
手擀面条的时候,最羡慕粮店里那一把一把白纸裹挟着称之为“挂面”的稀罕物,名曰挂面,估计就是在加工过程中晾晒的形式,从高处悬垂挂在哪儿的缘故吧,亲朋添了儿女,挂面鸡蛋红糖,是一组慰问的礼品,老弱病残,营养品也少不了的依旧是挂面,在部队,在工厂,在机关,生病了,病号饭依旧是精细的面条,我记得儿时,独喜欢挂面的味道,清水利索的细挂面,飘着碧绿的香菜青蒜末,几滴香油酱油,这就是我们当地的“清汤面”,上海则为“阳春面”,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处就在那汤里的一丁点味精。
东瀛日本有很好吃的面,汤宽面韧,备料多样,荤素皆有,花样繁多,摆盆讲究,世界上除了日本再也找不出一个国家能和中国面馆匹敌。意大利面据说是马可波罗学习过去的,但是除了细长的面条,还有那些如猫耳朵,小面叶,螺丝转之类的花样,老马是不是去过山西?也学的如此花招,就是老感觉一坨黏糊糊的西红柿酱,飘着黄油的味道。韩国冷面在中国,也有诸多顾客,韩国冷面,真叫一个冷,因为有冰块的作用,煮熟的苹果或梨,加上半生不熟的桔梗白菜萝卜,半个煮熟的鸡蛋,几片薄薄的牛肉,总有看见朝鲜冷面,就似乎看见那些呲牙瞪眼的朝文字体。乌冬面余不喜的原因,就是那模样总想起儿时吃宝塔糖驱出的蛔虫一般。
兰州的牛肉面,重庆的小面,上海的阳春面,鸡油面,葱油面,广东的云吞面,新疆的拉条子,老北京的炸酱面,山东各地的麻汁面,河南的烩面,最多的便是山西陕西一大海碗的各种宽窄粗细的各种面,浇上油泼辣子,添上各种肉食蔬菜,永远出不烦的面。
过去,黏糊糊一锅烂面条,手工擀的吃腻了,贪图的是机器的挂面,八十年代出差广州深圳,捎回几包方便面,竟然当礼品分送。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满超市的面条,营养的,添加的,水果的,蔬菜的,礼品装,方便装,还有铺天盖地的方便面。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不管什么大局,手擀面和“胡汉三”一样,又回来了。在山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该上主食的时候,一般就是荤素水饺一盘,一人一碗炝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