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拔哥的随笔 |
拔哥信口说@/《春节过了唠叨一点不咸不淡的话题》
二月份,臧天朔出狱了,因为一首歌,唱的邪性,《朋友》那俩字说的真诚,他也成了很义气的代言。
这世间,朋友俩字,许多解释都是随着历史阶段给予定义的,就是从认识,到相互了解,发展为脾气相投,见解相近,兴趣相契。一来二去,三年五载,相见甚欢,要是你有四五十年的朋友,不离不弃,也是极其难得的。时过境迁,生活环境变了,工作环境变了,学习态度变了,涉猎范围变了,兴趣爱好变了,有些老朋友,也未必能继续谈的到一块去了。早年,我接触到年长的多一些,到后来,和自己同龄的多一些,近年来,反倒愿意接触年轻的朋友,一是可以很便利的得到新知识,新的兴趣点,二是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三就是回想过去,老先生老朋友无私的关心过我往事,自己何德何能,不取尽微薄之力呢?老是撅着嘴充老大,充先生,充大头,充大师,糊弄谁啊,相互尊重,相互敬重才对,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对那些个所谓“成功人士”,完全可以清除“朋友圈”,当然“朋友圈”也是新词儿。
我过去脾气好,我的父亲给我说过;“一生中做到不向别人借钱,不欠别人的钱,你就是有钱人。不借给别人钱,别人有困难,你可以送给他,你认为适量的钱,做生意千万不要借钱。”在当下,看起来很迂腐的理论,我还是基本恪守着,人人都想成为大老板,人人都想成为名人,人人都梦想成为掌握权力之人,其实不好意思说,就是为了一个字“钱”。谁给我说结婚办喜事,只要给我说,我就会随上一点红包,出席我是一概拒绝的。谁家有了丧事,穿衣服,操扯事务,迎来送往,仪式进程,殡仪馆,墓地,我都是主持一贯,父母亲人有恩于我们,养老送终,绝不含糊,至于,场面问题,全都是寄托哀思,顺应世俗。去年,我的父亲去世整整二十年,难忘我的家事,有诸多朋友帮忙,我在一一回访,致谢不忘。可有的所谓日朋友,一撩脚,就忘了塌天家事,哆嗦着保持大师的尊望,别闹了,你就是一个穷人的孩子,上了几天的学,有了大家的夸奖,惯坏了这孩子。这些年,我已经不去殡仪馆了,也不去料理别人的丧事了,因为,我忌讳,我家里有年长的老人,不去那些地方。
说起朋友,谁和谁好,谁和谁亲,谁和谁关系如何?你有朋友的电话吗?你近一年有交往吗?你对朋友所托之事料理了吗?你对有恩惠与你的先生,有感激之情吗?,你会对你多年来帮助过你的友人,朋友问候过吗?我也在检讨自己,抓紧做,别耽搁。
礼尚往来,往往朋友之间少不了物质与金钱的来往,婚丧嫁娶,随个礼金,你给他一千,他给你一千一,你给他两千,他给你两千五,你给他五千,他回给你六千,他老是压你一头,其实,我认为,就是一个随意,儿时的 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就行了,送礼,拔翻一遍,找出最不喜欢的送给别人,别人送他的,他会立即寻找价码,检查出厂日期,我一般过节不送礼,我喜欢的东西,惦记着朋友的喜欢,朋友喜欢什么物件,我会留意,朋友喜欢吃什么东西,我会做好一起分享,生活水准已经不错了,虚荣的庸俗可依旧被奉行者,还是所谓日的文化人。友谊和朋友,应该不会掺合利益的输送,礼物和情谊,不是价码的贵重,是相互心里存有惦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