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古炉》的哀和爱
(2011-12-18 19:43:28)
标签:
贾平凹
《古炉》
文革
文化
|
分类:
读书
|
很庆幸,还能静下心来,把这部小说读完。
其实是很引人入胜的,在贾平凹的小说里,这是除了《秦腔》之外最好看的。《高兴》其实也不错,但与《废都》一样,我不喜欢那里面的浮躁和混杂的城市气味,觉得贾平凹最擅长的,还是写农村的题材。
出版者将这部小说称之为“民族史诗”,史诗并不一定是要弘大的,大型歌舞《东方红》和前几年的《复兴之路》都被称为史诗,很宏伟很高调,但你在观看之后,真的能从中看到一个民族的艰难历程吗?
《古炉》里的人和事都很卑微,卑微得让人感到心酸。贾平凹说:“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的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技工,极度的贫穷,正因为太贫穷了,他们落后,简陋,委琐,荒诞,残忍。历来被运动着,也有了运动的惯性。人人病病恹恹,使强用恨,惊惊恐恐,争吵不休。在公社的体制下,像鸟护巢一样守着老婆娃娃热炕头,却老婆不贤,儿女不孝。他们相互依赖,又相互攻讦,像铁匠铺子都卖刀子,从不想刀子也会伤人。他们一方面极其的自私,一方面不惜生命。而对他们,不能不爱他们,爱着他们又不能不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在其中,可怜的族类啊,爱恨交集。”这部小说的意义,全在于此,而写活这个可怜的族类,如何不能称之为“民族史诗”?
想起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鲁迅过于尖锐和刻薄,他写出了这个族类的落后,简陋,委琐,荒诞,残忍,但很少或者说没有写出对他们的“不能不爱”。
《古炉》里有爱。《古炉》的那个长不高的孩子狗尿苔,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会去何处,他生活得苦而委屈,令人叹息;但他精灵善良,可以带着读者忽然从苦难的现实进入他那与草木动物对话交流的童话世界,让人恍忽。狗尿苔像一朵小小的火苗,感觉到了温暖的向往,可又随时会被吹灭。所以,无奈的快乐掩饰着不尽的辛酸。
这部小说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就是告诉人们,这个族类那些善良美好的本性是怎样被以革命的名义在这几十年里摧残致尽的。生动记录,这就是史诗的价值。
《古炉》越往后读,就越不想让它结束,希望贾平凹再写出《古炉续》来。阅读的快乐在此,小说的价值也在此。“巷道里空荡荡的,差不多人家的院门都关了,有几户还开着,跌出一片光亮,一只猫从那里悄声走过,倏忽又蹿上院墙头,两颗莹莹的绿光在黑暗里明灭。”“他觉得那一碗饭是那样香,一口饭还没咽下喉另一口就吃进去,喉咙里像是伸着一只手,要把饭和碗都拉进去。”“善人就不言语了,看着门,门把外边的世界框成了个长方形,空洞洞的,门框左边出现了一个鸡头,再是鸡身子,鸡尾巴,鸡无声地往过走,走到门框右边不见了。过一会,门框右边又现一个鸡头,再是鸡身子……”。这样生动细致的描写,在现在的小说里可能很难看到了。现在的人,不再有这样的耐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