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不常青,亦常亲】

标签:
生命之树清明节泰伦斯马力克父母亲人孩子成长教育人生艺术电影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命之树》是2011年最好的艺术电影,其所展现出来的大胆创新与勃勃野心,甚至达到了曲高和寡的程度。去年一举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且以其宏伟、唯美、纯真、诗意和神秘,被誉为戛纳电影节十年来最好的影片。大师级导演泰伦斯·马力克,一直被尊称为美国电影的“银幕诗人”,而他四十年才拍六部电影,其中《生命之树》就用了六年,又被人封号“影坛隐士”。慢工出细活,他导演的电影,部部精品,如钻石一般,耀眼夺目,甚至有专家评价:“泰伦斯·马力克用美拯救了世界。”
的确,在这部表现父子间情感的《生命之树》中,导演用诗一般的摄影镜头,充满隐喻的电影语言,将人类带入到探索生命意义的进程中,在审美正酣的时候,不得不深刻思考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问题。11岁的少年杰克,从出生开始,他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灵为人处事。但是,父母却给了他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教会他应该以爱心与仁慈面对人生;而身为空军的父亲则告诉他事事要以己为主,变得更强才是生存之道。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成长的烦恼让这个少年渐渐迷失自己,充满了矛盾与破坏欲,一方面,他渴望父亲的赞赏与拥抱,另一方面,他希望上帝马上收回这位严厉的父亲,他甚至把邻家女生的漂亮裙子偷出来,不是珍藏,而是扔到河里随水流走,从此再也不相信世间美好的一切。
这时候,导演非常善解人意地为我们设计了一个类似天堂相会的结局——在大自然的长途跋涉中,他走过千山万水,打开一扇无形的门,跨过一道无形的坎,来到了广阔无垠的天地交汇处,在纯净的蓝天白云底下,在温柔的海浪沙滩之上,他回到了过去,见到了未来,相逢的会相逢,重聚的再重聚,小时候的兄弟、父母以及其他亲人,一个个熟悉的人,上前和现在的自己招呼、握手、拥抱,欢笑着,相亲相爱……
原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真、善、美和爱,这是快乐的唯一途径。
《生命之树》其实情节简洁,却因为充满哲理,再加上导演不断用闪回的记忆取代了通常的叙事手法,没有完事的故事结构,而且如彩色默片一般,鲜少对话,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内心独白和高雅的美声音乐,就连偶像派巨星布拉德·彼特与实力派演员肖恩·潘,在影片中的表演也仅仅是一个电影符号,使得这部艺术电影美则美矣,却莫测高深,犹如探索频道中生命与自然的纪录片。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看不懂,甚至没有耐心看完,怪不得本片在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同时也收获了一片嘘声。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宇宙的神秘与生命的美丽。其中有一组超过20分钟的流畅画面,不见任何人影,只有自然万物,充分揭示了宇宙从起源到消亡,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导演用广告艺术结合电脑特效,以想象手法结合诗意语言,通过光影、气流、日月、湖海、瀑布、水泡、原始生物等等美丽的构图,配以女声的高音咏叹与母亲的深情呼唤,完全是对生命的礼赞,令人感动,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