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24日《光明日报》:宋丹丹不写有人写:一位父亲写《月子》

(2007-11-26 03:32:42)
标签:

育儿/亲子

教育杂谈

生活记录

感悟随笔

亲情友情

校园

生活

健康

家庭

曹保印按:
    11月24日,《光明日报》以《宋丹丹不写有人写:一位父亲写〈月子〉》为题,发表朱永新老师的序文《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这篇序文在本博客以及《月子》一书中已经发表,所以,仅复制一下网页在这里。想阅读全文的网友,可以参看此前发表的朱老师的序文。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永远的丰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页位置: 首页 > 读书频道 > 作家茶座
■读书人随笔
宋丹丹不写有人写
一位父亲写《月子》
朱永新 发布时间: 2007-11-24 08:38 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images/2007-11/24/xin_31110424102353117721.jpg  我与保印兄神交已久。今年3月,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匆匆见了一面,相谈甚欢。

  作为《新京报》的资深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他不厌其烦地发来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文字,不

断文雅地勾起你写作的冲动,因此我也不敢懈怠在《新京报》开的时事专栏“新教育”。

  前不久,保印兄又来信说,他的女儿“天天”来到这个世界已经46天了,身体很健康。在女儿满月之前,他每天坚持写札记,结果陆陆续续,居然写了16万多字。现在,这本名为《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小书正式出版了。书名让我想起那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宋丹丹曾经在那个小品中说过要写一本《月子》。现在,宋丹丹没有写出来,被保印兄捷足先登了。这是笑话。而书的副标题却是很真实的,“一位父亲的札记”。

  我知道,曾经有许多学者、作家记录过孩子的成长,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儿子的生命与生活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观察方式与记录视角。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21世纪初叶,北京城里一个有着教育自觉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育儿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

  我在许多场合说过,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情。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开始形成或者具备了雏形。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新父母教育的探索。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保印兄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用心地记录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降临人间”到“焦虑的体温”,从“梦中的微笑”到半夜的啼哭,从“肚脐盖脱落”到“伤了小脚丫”,从“理胎发成光头”到“安静过满月”,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同时认真地反省着每一天的成败得失,在“经验与教训”中,他把月子里发生的所有育婴问题整理出来,从分娩到如何抱孩子,从初乳到吸奶器,从吃奶习惯到爽身粉使用,从换洗尿布到擦肚脐,从理胎发到剪指甲、洗澡。因此,它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许多研究分析以后的建议书,简直就是一部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我想象着这样的图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辛苦地照应妻儿的间隙,在夜半人静的时分,保印兄喝着咖啡或浓茶,一面如饥似渴地读着养育儿童的书籍,一面放电影一般回忆一天的生活,然后疯狂地把这些东西敲进电脑。这是他妻儿的月子,也是他自己的“月子”。

  保印兄告诉我,这本书只是他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将持续记录孩子的故事,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他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无论对女儿天天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记录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

  这样,保印兄就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期待。我们在期待阅读保印的育儿故事的同时,也期待着他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新的精彩。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曹保印著 东方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