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此系《河南教育》杂志曾刊发的本人专栏旧作,部分作品遗失,现存货仅53篇,本博客发完为止。不过,文章版权依然归作者曹保印所有,如欲转载、出版等,请通知本人,并支付相应稿酬。
曹保印教师心理问题咨询作品系列之3:
假期:“充电”还是“减压”
阿雨:
眼下,就要放寒假了,教师们终于能好好休息,放松绷半年的神经了。本来,这是让人高兴的事儿,可我却陷入了迷茫。我实在不知道假期里是“充电”好,还是“减压”更科学。往年我过得有些迷糊,既没休息好,也没学习好,开学面对学生时竟很长时间进不了状态。请问,假期里“充电”和“减压”哪一个更好?
郑州 淑芹
淑芹:
很高兴你提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我们平静似水却又紧如满弦的教师生活中,假期的确是一个极美妙的礼物,总在最冷和最热的季节,按步就班地走进我们的日子。一向清贫的我们,面对这最让人激动的礼物时,不知所措和茫然无所施就是很自然的了。
不过,首先请让我讲个故事:一个旅行家在沙漠中探险,却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水囊弄丢了。在沙漠中,水对人来说就是生命之源,所以,旅行家十分恐惧。就在他陷入绝望时,忽然发现身边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井旁放着一个盛满水的皮囊。他冲过去抓住皮囊,正想尽情畅饮,却又轻轻放下了。他看到了皮囊上写的话:请将里面的水倒进井里,然后你才可以喝到清甜的水。旅行家照着这句话做了。果然,从井里涌出了甘甜的泉水。于是,他先把皮囊重新装满水,又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这才去享受甘泉。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他碰到了和旅行家同样的遭遇。可是,当他发现皮囊和上面写的话时,却不以为然地摇了头,然后将皮囊里的水一饮而尽。从此,这口井就荒废了,而在井边原来放皮囊的地方,出现了累累白骨。
这故事是我在演讲会上听来的。当时我就想,我如果是那个后来者,我会怎样做呢?是一饮而尽,还是像前一位旅行者,把一汪清泉而不是一口废井留给后来人?事实上,每一个读故事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但问题是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是否真的头脑清醒。这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留有思考余地,千万不能一时激动而忘了更重要的东西。对于怎样过好假期,在假期中是该“充电”还是该“减压”,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充电”或者“减压”之后,我们是否能得到更永久、更实在也更舒心的感觉。就像得到那口沙漠中的神秘之泉。
最后,我想对你说,如果把每一个假期都当作井旁盛满“娘水”的皮囊,那么,面对未来的一个又一个行程,我们最该做的肯定是在痛饮甘泉之前,先装好象征着希望的皮囊。所以,“充电”是必要的,而“减压”也必不可少,关键在于你能否既保证“电源”永在,又使自己不在压力之下失去理智,迸断了那根生命之弦。
阿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