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按:
几年前,我曾应《河南教育》杂志之约,主持了一个名为“阿雨热线”的教师心理问题咨询栏目,发表了几十篇通信性质的心理咨询作品。今天整理旧作时,在一个文件夹里发现了它们。遗憾的是,这个文件夹里的作品并不全,很多作品遗失了,现存的只有不到5万字。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些作品并没有上网。
以5万字的篇幅,53篇千字文,独立出版成一本书自然不太可能,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在教师们的生活中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决定将这些作品重新发表在这里,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因为是旧作,所以,我会陆续发表完,而不再增加新的作品。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的是:此系《河南教育》杂志曾刊发的本人专栏旧作,部分作品遗失,现存货仅53篇,本博客发完为止。不过,文章版权依然归作者曹保印所有,如欲转载、出版等,请通知本人,并支付相应稿酬。
曹保印教师心理问题咨询作品系列之1:
棱角分明的人成了鹅卵石
阿雨:
你好!作为一名已有5年教龄的教师,已渐近中年,照理说正是英气勃发,斗志昂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出力,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时候。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却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了锐气。本来还是一个敢说敢干棱角分明的人,现在竟完全被磨掉了棱角,成了一块鹅卵石,整天随波逐流地混日子。请问,难道生活真的让人很无奈吗?
安阳 晓辉
晓辉:
你的来信使人想起了一个远方的朋友。这位朋友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在某中学工作,和你一样,他也曾在信中多次向我诉说自己的苦恼。因为他觉得现在的他与从前的他相比,少了许多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精神,一向最拿手的文艺特长也在流水般的日子中失去了光彩。大学时,他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被同学们善意地称之为“末日英雄”。可是,自从参加工作又有了孩子之后,他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全部心思都扑在教学上。虽然他带的班成绩非常之优秀,但他却觉得在成绩的背后,是令人尤为悲哀地没有了自我。
我想,我的这位朋友正和你一样,都觉得为什么一个棱角分明,曾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浑身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人,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而没了个性,失却了棱角,成了一块光光滑滑,无所谓锐利,也无所谓斗争的鹅卵石了呢?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生活和人生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解决“心理瓶颈”期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参透,并顺利地渡过了“心理瓶颈”,则你一定会发现,其实鹅卵石式的人生更具独特魅力,因为它会使今天的你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走向没落,而正是在朝着成熟进军。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愤激,中年人有中年人的冷静;青年人有青年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中年人有中年人“兵来将挡,水来土囤”的沉着。当我们走在青年的田野上,会觉得满世界都是希望,满心胸都是快乐,发现石头、野草之类的东西,就会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然后依然放声高歌;而当我们渐近中年之后,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因品味了太多的苦辣酸甜,而学会用头脑却不是舌头去鉴别生活的滋味。于是,在我们的眼睛里,野草和石头虽然也要除去,但却会用另一种更为安全,也更为合适的方式。
我并不是说渐近中年的人一定要小心翼翼做事,委委屈屈做人,而是说既然生活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发生变化,那为什么不在适应它的过程中找到更切合我们的生活方式?从物理学上看,越接近于圆不是越能承受重压吗?而走过了瓶颈期之后,不是有着更为宽广的天地吗?人的成熟不正是在走出“心理瓶颈”之后完成的吗?所以,我觉得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完成自己早已设计好的人生蓝图,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阿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