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档案(图) |
|||
|
http://www.hf365.com 2006年10月8日 09:42 合肥晚报 |
|||
|
近30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精神历程》一书,采用36位知名学者口述历史的方式,代表性地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30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亲身经历了一幕幕历史的现场,这些学者在内心深处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时代,即使在境遇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停止对国运民生的观察与思索。 王学泰和李楯是本书作者中最年长的两位先生,他们一个叙述了自己从监狱中出来之后在1978年10月左右的“平反路”,一个叙述了自己退休后到清华所做的许多事情,使人感叹,如果没有那些人为的障碍,他们本来可以做多少事情? 季卫东、徐友渔、崔卫平、陈家琪等主要回忆了自己在“文革”结束后向新时期转折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他们那时候还都是大学生或研究生,那的确是“一个获得进展、英雄般自信和相对勇敢的时期”,一个清新和青春的时期,虽然也包含着选择的烦恼。还有像梁小民、党国英所记述的追求理性和科学的过程,李宝元“从农村走来”,徐贲“与文学做伴”的经历,也都深切真挚。 李银河回顾了中国性文化的三十年变迁,沈睿记述了自己走向女权主义的真切道路,祖述宪、汪永晨、蒋高明等分别记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方面的心路历程、艰苦斗争。还有丁东,近年一直孜孜不倦地打捞那些散落的珍贵的“民间思想”。程方平等人的文章探讨了教育等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而长平、何怀宏的文字则涉及个人与文化的灵魂如何归属与安顿,杨继则反思了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留学潮现象。 虽然经历了许多困苦,但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许多作者的心态仍是乐观的,虽然曾经“田野上飘来苦涩的风”(倪乐雄),但今天“憧憬仍是照亮心空的太阳”(鄢烈山)。而只要能够思想,每一颗星星都“可以与太阳媲美”(傅国涌)。而一些有希望的制度的种子——如蔡定剑记述的村民自治制度、杨东平记述的NGO——也在发芽和生长。 本书出版的目的,是希望在时代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人们依然可以凭借这些带有口述性质的私人思想记录,来接近历史,再现历史。 (《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 主编/曹保印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叶辉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