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慕毅飞: 别让好花结出恶果——读曹保印的《千万别教坏孩子》

(2006-09-19 23:28:35)
                             别让好花结出恶果
 
                     ——读曹保印的《千万别教坏孩子》
 
                                慕毅飞
 
    读曹保印的《千万别教坏孩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8月第1版),你最大的收获是:孩子固然害怕被人存心教坏,更怕的是被人出于好心教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由于教育者的好心,好花反倒结出了恶果。
 
让孩子专心致志地读书,无疑是出于好心。但如果因此忽略了孩子健全人性的培养,孩子会变得极端自私。眼看溺水的同学命悬一线,想到的竟然是“现在要是喊人,老师就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为了免受责备,三个年逾10岁的孩子居然一走了之,走时还不忘藏掉溺水同学的衣服(《培养健全的人性》)。如此只求孩子学业优秀的好心,培养出的孩子恐怕连人也做不好,这样的好花结出的只能是恶果。
 
让孩子从小不吃亏,免得在以后的竞争中胆怯,也算得上是好心。但如果因此没让孩子学会善良,八九岁的孩子可以拎着小猫抡圆圈,踩在猫肚子上揉搓,直至让小猫脑浆迸流而死……两只狼狗嘶咬得血淋淋的场面,大人都看不下去地惊叹“太残忍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却能津津有味地答道:“不残忍,不残忍,斗狠一点儿更好看!”(《孩子心狠谁之错》)如此对生命没有丁点儿敬畏的孩子,一旦彼此竞争起来,难免会狠毒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孩子被教成这样,怕只能算是颗恶果。
 
让孩子忌讳说死,忌讳在不幸的假设中面对灾难,这更像是怜幼惜小的好心。有位教师让孩子结合课文的学习,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如何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结果,遭到家长的一致反对,舆论竟也一片哗然,以为有违习俗(《正视死亡教育》)。殊不知,死亡教育是重要的生命教育。且不说突遇亲人亡故时,孩子会茫然无措;一旦遭遇小小的挫折,学生也会跳楼、上吊、投河……全然不知死对自己、对亲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试问:结出如此恶果的,不正是看似善良的好花?
 
让孩子崇拜复仇,却不知宽容才是美德(《学会宽容》);让孩子听从父母、老师的选择,却不知满足自身爱好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做人生的信天翁》);让孩子盲目相信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却不知无视生命才是最大的不道德(《珍视生命》);让孩子坦然接受别人的资助上大学,却不知上不了大学也有其他成才的路(《当心好花结出恶果》);让孩子欣赏暴力,将赞美宋江残杀阎婆惜视为声张正义,却不知道义践踏法律的社会基础,往往就是在课堂里夯实的(《课本要设“防火墙”》);让孩子甘受陈朽观念的束缚,误将禁止大学生的亲昵举止视作对大学生的关爱,却不知对文明进行制度性的处罚,恰恰是最大的不文明(《铲除旧思想》);让孩子写的作文必须“积极”“乐观”,却不知造就了许多惯于说假话的“隶民”(《谁剥夺了孩子说真话的权利》);让孩子在偶像面前惟恐有一丝亵渎,却不知卡通一下鲁迅形同将雨果的头像印上女郎三角裤,表达的恰恰是热爱(《读读卡通鲁迅》);让孩子相信做好事必须不图回报,却不知接受了资助连句“谢谢”也不说,丧失的正是良知(《学会感恩》)……恰如周国平为此书所作序言的题目所说:“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否则,教育就没有好心可言。
 
所谓的好心,体现在动机上,也体现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问题是时过境迁,好心也得与时俱进。兄妹一大帮的孩子,是在同龄伙伴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却是在父辈、祖辈的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同样是孩子,教法不能一样。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信息时代的复杂,文化多元的挑战,常常使教育面临空前的困惑。凭着当年的好心,教育今天的孩子,结果就未必是好事。
 
提防坏心容易,提防好心难,真能把孩子教坏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出于好心。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父母为了孩子好,老师为了学生好,社会为了下一代好,懂得好心也会教坏孩子,才能尽量保证好花不结出恶果——从这个角度说,曹保印选入此书的86篇文章,确像是“86堂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