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天下】文摘:张德生书记来了(寒雷)

标签:
公社史礼泉烽火大队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张德生书记来了

一九五九年六月,是龙口夺食的时节,也是公社化后第一个大丰收的时节。
十日早晨,当金色的阳光刚刚照射到泾河岸上的时候,烽火队的社员们早就割了一大片麦子了。一辆辆马车正拉着一座座的小金山,不停地往场里运哩。赶马车的小伙子把鞭梢儿打得啪啪啪地响……
麦田里,金浪滚滚,人影点点,镰刀霍霍,笑声朗朗。整个泾河岸上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
十点钟光景,太阳照得正红。一辆绿色的小吉普车,从西边白杨树间的大路上向白灵宫开来。社员们高兴地说:“加油哪,首长看咱们来了!”
汽车在村东一棵大树底下停下来,一位中等身材的人微笑着走出车门。
“张书记来了!”大家一看,认识这是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同志。他穿着白衫,灰裤,戴顶大草帽。
社员热情地向他问好。张书记亲切地与大家一一握手。
张书记一见社长王保京,就关心地问:“丰收了吧?”保京高兴地回答:“丰收啦!”张书记幽默地笑着说:“我就看你的脸胖胖的嘛。”说得大伙全都笑了起来。
公社党委副书记袁伯福同志和保京,陪同张书记走进会议室。保京正准备向首长汇报夏收工作,可还没有开口,张书记先问了:
“麦子收了多少啦?”
“有一半多啦。”保京回答。
张书记亲切地谈着。他还问了有关科学研究的问题,大家都一一汇报了。最后,张书记满意地站起来说:“走,到地里去看看。”大伙陪着首长向麦田里走去。
经过插满木牌的“敢想田”,看到一片片的棉苗和早玉米苗长得葱绿茁壮,张书记连连点头称赞。
正在收割麦子的男女社员,看见张书记远远走来,一个个割得更起劲了。
张书记走近地边,几个社员跑来忙打招呼。梁红英取个碗忙给首长倒水。张书记笑着说:“不要招呼!不要招呼!”说着,从麦垛上取了把镰刀,弯腰就割。梁红英忙说:“首长辛苦了,还是我们割吧。”张书记说:“不,我们来就是为了收麦嘛。”其他客人也都嚓嚓嚓地割开了。
社员们一见张书记和大伙一起割麦,觉得身上添了一股子火劲,都抢着往头里跑。镰刀在麦浪里挥舞,就像无数只飞着的银燕一样。保京光着脊背像飞一样地赶了前去,小伙子们紧紧追随。不一会儿,一大片麦子就全都割倒了。大伙耧的耧,捆的捆,抱的抱,又一溜烟地往场里运……
休息的时候,张书记在社员耧过麦的地方拣拾麦粒。他把一颗颗的麦子集中起来,放在左手心里,就像捏着一撮金珠一样,一个小伙从他身边走过,张书记就在他刚刚踏下的脚印上,看到有几颗圆鼓鼓的麦粒,他走到跟前又一粒一粒地拣在手上。
保京三两步走到张书记跟前,要说什么,张书记却伸开手指对他说:“看,多可惜啊!……”张书记的眼光直射在手心那些圆鼓鼓的麦粒上。他沉思了一会儿,又笑着说:“来,算一算,看一亩地到底能掉多少?”保京搞试验身上常常带着一根竹尺,这会儿拿出来量了一平方公尺的地块,几个人就蹴下来拾。张书记和保京根据拾到的麦颗,大致算了一下,一亩地就是个五斤左右。
社员们看见张书记和保京比划着什么,也就围拢上来。张书记站起来对大伙说:“看,这一亩地就要掉五斤哩!要是把全省各地遗下的麦子加在一起,那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细收细打,颗粒还家。”大伙听了,就五个一堆,八个一组地蹴在地下,拾起来了。在地边上,大家你一句他一句都悄悄说开了:“张书记就是为咱操心呢,你看他多细心啊!”有的说:“张书记一天不知有多忙,还赶来帮咱收麦,咱可得加劲哪!”
正说着,王大成老汉提着篮篮来了,有人劝他还休息去,他却翘起胡子说:“天爷呀,省委书记都帮咱收麦来了,咱还坐得住呀!”
张书记走到另一片麦地里,停住了脚,他顺着麦浪看过去,地那头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割得正得劲,袁书记介绍说:“这是一片丰产试验田。”
“好啊!”张书记捏着一束齐胸的沉甸甸的麦穗,兴奋地问:“估计能打多少?”
袁书记说:“预测是一千多斤。”保京低头说道:“张书记,看样子达不到计划指标。”
张书记笑着问保京:“你爷手里一亩地能打多少?”
“不到一百斤。”
“你父亲手里呢?”
“最多三百斤。”
“现在在你们手里呢?”听了这一问,保京沉思了一下,没有说话,嘴唇上却挂了一丝笑意。
张书记兴奋地说:“一百,三百,一千。这一下就翻了几番啊!”
保京听到张书记这样鼓励他,觉得浑身是劲。
张书记又问:“这样的试验田有多少?”保京说:“六亩多。”
张书记说:“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你们应该把丰产经验很快地推广到大面积去。”保京忙说:“我们一定要把大面积产量带动起来。”张书记笑着点了点头。
张书记和大家一边说,一边向场里走去。
“你们选的是什么品种?”他指着麦田又问保京:
“南大2419。”
“地翻多深呢?”
“大田一般一尺左右,我们还搞了一些深翻和下种试验。”
“对,继续试验,总要搞得合适才行。”
……
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场里的社员正在起场。一把把木杈一齐挥舞,挑起的麦穗像云朵一样。大伙看见首长走来,就一边紧张地干活,一边热情地问候。张书记一边和大家谈着,一边顺手从麦穗垛上取了个杈,与社员一起挑麦。他一拿上杈就对一位老社员和蔼地说:“我们是来学习的,多教教我们吧。”老社员含着兴奋的泪花看着张书记,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
张书记看见身边有一位戴着西北农学院校牌的小伙子,就说:“你们一定学到好多东西啰?”那个小伙子忙说:“张书记,我们学得很不够、”
张书记看了看他那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脸,说道:“在农村锻炼提高自己,这是一条真正的道路啊!”
小伙子腼腆一笑,手上更带劲。保京像张书记介绍说,他叫欧武,广州人。张书记一听,又亲切地问:“北方的饭吃得惯吗?”“已经习惯了。”不知哪位姑娘抢先对书记说:“他不光能吃咱这儿的饭,还能唱咱这儿的戏。”“什么戏?”张书记问。“眉户么,我们成天管他叫眉户迷呢。”说得张书记和社员们都咯咯咯地笑了。
扬场了。麦珠子哗哗落地,麦叶儿远远飞去。
张书记走到刚才堆好的一个麦垛跟前,抓了把麦穗细细地抖了抖,发现有几粒麦子掉下来。他转身给袁书记说:“还不净,需要再抖一抖。”
根据张书记的指示,大伙把那一大堆麦秸,又重新抖了一下,结果一亩地又多收了七、八斤。
张书记艰苦朴素,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给社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晚上,队里召集青年开会。这是个高产试验田的生产经验交流会,也是大伙向党汇报成绩的大会。会场设在大队会议室门前的广场上。
凉风吹着,大家畅心地交谈着。张书记坐在一条木凳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大家的发言。当他听到大伙讲怎样用牛骨头熬肥料,怎样小畦灌水,以及怎样防倒伏的时候,他不住地点头,满面带着笑容。
后来,张书记给大家讲话了。他说,:“我们高兴地看到你们这么多的试验和成绩,因为你们的大田和高额丰产田都获得了丰收。高产田比大田有的高出一倍,有的高出两倍甚至更多,这里面都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把这许多经验认真总结出来,并且加以运用,金秋和明年就肯定能得到更大的丰收。使我更高兴的是看到你们的干劲特别大。这股干劲好得很。搞革命闹生产,就得有这股干劲。有了这股干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年在产量、技术、思想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丰收。”
大伙紧盯着张书记,越听越有劲头,顾虑打消了,信心更足了。
张书记接着对社员和青年们,提出三点希望。他说:“一要认真总结经验。像今天晚上这样大家来总结经验的会,以后可以多开些。去年这一年,经验丰富极了,总结出来,用在今后,大丰收就有了更充分的保证。二要虚心学习。青年要向老农学,老农也要向青年学,农民可以向知识分子学,知识分子更应当向农民学。这样,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就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三要狠狠地抓好秋田大面积丰产运动,继续搞好科学试验活动,千方百计在秋季再打个更漂亮的仗。”
社员听着张书记的话,心里是多么激动啊!平日从喇叭里听到过张书记的指示,从报纸上也看到过张书记的指示,现在张书记又亲身站在社员面前来指示生产,使社员们感到分外地亲切。大伙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个又争先恐后地发言,向党坚决保证,永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要继续大干特干,大搞秋田大面积丰产和丰产试验活动,创造更大的成绩。
张书记走后,大家立即捲入了紧张的给秋田送粪大战。长长的队伍里,车马如龙,人影交错,一筐筐,一车车,很快就把十一万斤肥料全部送到秋田里。
六月十九日,陕西日报以“英雄立下凌云壮志,要同全省比高低”为题,刊登了烽火队向全省各兄弟生产队发出秋季粮棉大面积丰产竞赛的倡议书。一个“学烽火,赶烽火,超烽火”的竞赛运动,在全省范围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摘自雷达《文博天下》第六卷
【注】
张德生,(1909--1965)陕西榆林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府谷县委、甘宁青特委组织部部长、三边特委书记,陕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关中地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部长,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局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