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天下】文摘:铁水红心(公社史)寒雷

标签:
文博天下寒雷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铁水红心
一
炼铁的消息,我们是1958年9月在渭惠渠工地上听到的。那时候。喜事遇到一堆啦。公社成立了,渭惠渠放水了,现在又要炼铁,真是好事情一宗连一宗。大伙儿都高兴的说:“好嘛,炼出钢铁,多造些拖拉机,把咱们
粮食产量多提高一下。”渭惠渠的水,哗哗哗地向东流去。我们完成了兴修水利的人务,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
路上,我和杨维康商量定:“要是队长不让咱去炼铁,咱就和他闹。”真巧,我俩刚一进村,就和队长撞了个满怀。他拉着我俩的手,笑嘻嘻的说:“回来的正好,对上决定让你们再去炼铁,你们……”他的话还没落点,我和维康就嘻嘻地笑了。维康是个急性子人,把拳头一抡,很干脆地说:“马上走。”队长说:“急啥?休息一下,明早再走。公社杨书记领的人马才走了几天,你们到那里找他就行……”。一听杨书记走了,我俩连吸袋烟的功夫都不想呆了。急忙跑回家,吃了顿饭,就又背上从水利工地背回来的行李赶路了。路上,我俩大步流星地跑着,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到炼铁基地——赵镇。
到了泔河岸上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俩人拉着手从水里扑通扑通地蹚了过去。裤腿湿透了,冷得人直打哆嗦,可我们的心里却像火团一样热烘烘的,因为马上就要炼铁了。到了赵镇,找见队长高义方,他高兴地说好:“好,又添了两个彪小伙……明天你们先给咱背矿。”“背矿?”。不是说炼铁吗,怎么又叫人背矿?队长好像一下子看到我们心里了,笑着说:“没有矿石咋炼铁?”我俩一想,对呀,可这矿石是啥玩意呢?我们猜想:矿石大概是
生铁疙瘩子吧?对,山里边一定埋着好些生铁疙瘩子,炼铁准炼的是这些。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蘸了个湿手巾把脸一擦就向嵕山顶上爬。到了张家嘴,嘿!背矿石的人,山上、山下,坡上、沟底,到处都是。铁锤声、歌声、喊声响成一片。维康喜得眉开眼笑,拉着我的手拔腿就跑,谁料却被一个挥着小旗的人拦住了。一问,才知道马上就要点炮了啦。大伙儿都退到保险区,山上立时静了下来。“轰隆!”“轰隆!”一阵炮声像打雷一样,把整个嵕山都震得动弹哩。看到飞满天空的黑块块,我们想那就是被炸出来的铁疙瘩吧。这时大家呼喊着一拥而下,我俩也挤着跑下去了。到沟底一看,哟,怎么都是些红红的石头,掂了掂,沉沉的,又不像一般的石头。这是铁石吗?我问旁边一个顶花头巾的姑娘。她咯咯的只是笑,说:“
是矿石,铁在里头藏着哩。”维康歪着头说:“那把石头一砸,铁蛋子不就蹦出来了?”一句话说得那姑娘又咯咯地笑了起来,笑得人心里怪不是滋味,我想你才多来了几天,就背着一斗笑八升呢。“走!”。我们又跑到人多的地方找铁石去了,可是找来找去都是些红石头。维康盯着石头眼珠子打着转儿:“我看这里头没有铁。”我说:“我也看没铁。”说着两人都噗嗤地笑了。可人家咋一溜一串地往上背呢,我俩划算了一阵觉得那姑娘也许说的对着哩,就一人捡了一块大的和大伙儿一起往上背。刚背到坡顶,一个戴着“西安地质学校”校徽的学生说:“你们背的不是铁矿,是红油饼石。”我俩一听气得把肩上的石头一撂呼哧呼哧地直喘气,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后来我们找到了采矿队队长刘汉中,跟上他在野虎岭、鹰凹崖、虎狼湾和顶天寺一带,跑了几天,什么赤铁矿啦,锰铁矿啦……才都知道了。这对咱这些跟着老牛转腾的农民来说,可是个大进步哩。
运矿开始了,车拉人背,不管刮风下雨,队伍总不断头。大伙儿编着歌儿唱:“一条口袋一条绳,要把嵕山背个平。”这是多么豪迈的口气呀!古老的嵕山沉睡了几千年,可谁这样想过,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却这样做了,想到这些浑身是劲,我和维康夹在队伍里,越背越高兴,可是背着背着又谋计着炼铁的事,总觉着心里痒痒的:“咋还不叫人炼铁呀”。有一次我们歇脚,钢铁指挥所生产股长董明义迎面走来,我上前挡着他就问:“董股长,咋还不开炉子呀?”他说:“就要开了。”我问:“
石头咋个炼铁呢?”他说:“就放在炉里烧哩。”我又问:“那炉子咋个盘呢?”他笑着说:“用砖头一层一层的往上盘嘛。”看到他心不在焉,维康拉了我一把,说:“别问了。
炉子和咱家灶火炉一样,把矿石放到炉子上炼就是了。我不相信:“不那么简单吧。”他又问我:“那你说咋个炼?”我说不上来。心想:大概和铁匠打铁差不多,把烧红了的矿石用钳子夹出来,抡起大铁锤,一锤一锤地砸着炼哩吧。从这以后,我就整天划算着轮铁锤的事……。
二
一天清晨,村委传来了哨子声,我问维康:“吹哨子干啥?”他凑到我耳边悄悄地说:“快排队,今儿个挑抡锤的呢。”我一听拔腿就跑,到了炉场,队伍早就排了一长串。我俩一下挤到排头,心想:就凭咱这高个子。粗胳膊,准能挑得上。果然一挑就把我俩挑上了。
我正高兴的跳哩,王志进拿个本本跑来问我:“你十几岁啦?”我说:“十七啦。”“属啥的?”我说:“属羊的。”他用笔把我的名字一勾,说:“不行呀,过十八岁才收哩。”看着他用笔勾掉我的名字,就像用刀在我脸上划了一下,我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他却说:“眼别瞪,这是规定。”我跑去找冶炼处处长魏福利。他端个碗正吃饭哩,见我气呼呼地跑来,就问:“有啥事?”我说:“炼铁的事。”他也照王志进那样问了一遍,最后他摇了摇头说:“不行,年龄太小。”我咬着牙说:“人小劲可大,保险能抡起铁锤。”。他仍然摇着头。我急得差点哭出声来说:“怎么不成?三十六丈深的井水,我能一口气绞上来,这抡锤咋个就不成?”。他要起身舀饭去,我拉住衣角和他死缠,维康这时也跑来帮腔。他看着实在拗不过我们,也就答应了。我高兴地一蹦老高,逢人便讲,我要炼铁了!人家说,你看
娃疯了。”我想,只要能让我炼铁,你们说啥都成。说实话,那时候我真喜得心都要蹦出来了。一点铁屑还没见呢,我就好像看见拖拉机已经满地里嘟嘟嘟地跑哩。我和维康把写好的入团申请书,交给团干部张志惠,要组织在炼铁中考验我们。就在这时候,指挥部杨书记调我俩到技术训练班去学习。开始,我们觉得这有啥可学?但一去,我俩都吐舌头了:“妈呀,这学问还深着哩。”。
有一次,董股长给我们讲跃进式炉炼铁法。讲到炉型,把炉喉、炉胸、炉腹、进风口和出铁口都讲过了,就是没讲“炉齿”;讲到工具,把鼓风机、气管、铁钩和铁钎都讲了,就是没讲“铁锤”。“怎么,是董股长讲忘了?”我俩咬着耳朵,话几次到了嘴边,我没敢问。没想到,维康这冒失鬼嗵的一下站起来:“董股长,怎么没讲炉齿和铁锤呀?”。他这一问,惹得哄堂大笑,笑得维康怪不好意思,我也觉得脸上热呼呼的……
炼铁对咱这些撂下锄头抡镢把子的庄稼人来说,可真是一步一个关口。这都得闯过去。建炉就是第一个关口。我们用麻麻石箍好了炉基,就照猫画虎的砌砖了。维康敢说敢做,有股子干劲儿,他喊声要泥,我们就提泥;他喊声要砖,我们就运砖。他挽起袖子,拿个匠刀,这儿瞅瞅那儿敲敲,活像个砌炉的好把式。只是砌着砌着便走样了:圆炉子砌成了鸡蛋形。这一下连他这向来好强的人,也不满意了:“天爷啊!咋成了灶火炉了。”大伙儿看着只是笑。后来,我们商量着与老匠人合作,才把一座“跃进式”炉子建成了。由于发动了群众,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我们除过“跃进式”炉子以外,还创造出其他几种炉子,样式多得很。但不管那号式的炉子,里边都得抹一圈四、五寸厚的耐火泥。哟,这又是个难题。这时候,领导上派我和范养正四个人,到铜川学习了几天炼铁。这样,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耐火土。
三
这是一个深夜,天上漆黑一片,微微滴着雨星,冷飕飕的。可是,炉场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呼啦呼啦的风箱声,叮当叮当的砸矿声,和大伙儿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比唱几十台大戏还热闹哩。我们“跃进炉”前更是活跃,因为它是重点实验炉。除我们几个主要操作外,各炉都派来了人协作。杨书记亲自领导我们。还在烘炉的时候他就召集我们开会。他说:“这个实验炉能不能出铁,影响很大,你们要想法炼成。”他用炯炯的目光把大家通通地扫了一下,接着问道:“能成吗?”。大伙儿异口同声的说:“能!”杨书记笑着点了点头。以后,他又把我叫到一边说:“你是组长,可得多操心喽。”我有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炼出铁。”
这阵,大伙儿眼巴巴地盼着出铁。我和维康光着胳膊,一会儿检查通风口,一会儿看看火色,忙得满头大汗。真是心急水不开,四、五个钟头过去了,炉里还是红红的,不见一丝白焰。过了一会儿,大家看着差不离了,就叫我俩通炉门,我用钎子使劲捅了几下,一道红的发亮的液体从出炉口淌下来,“铁水!”。大家都嚷起来了。绞鼓风机的魏尚芳,一听是铁水,急得直喊:“老邹,换一下,叫咱看一下嘛。”。邹子文两手拄在膝盖上,就像看不够似的,嘴里不住地说:“好铁!好铁!”周围的人也都吵吵不休。这个说:“先打个铁锨深翻地。”那个说:“再造个拖拉机播玉米。”大伙儿那股子高兴劲儿,真没法形容。可是,过了一会儿,那液体越变越黑啦。我疑惑了,忙拿钎子一戳,一下子成了两半截。“唉,是渣呀!”大伙儿看着都发了愣。维康把钎子往地上一戳说:“这有啥,有渣就有铁嘛。再炼!”。大伙儿并没有泄气,又继续炼起来。可是还是只出炉渣不出铁,最后连炉渣也不出了。我们卸掉气管,往进风口一看,呀,炉子结了底,我脑子嗡的一声,心里难受极了。维康抡起铁钎狠劲把炉子砸了又砸,嘴里不停的骂:“鬼炉子……”就这样,眼看着活活的炉子断了气。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出个方子。就在这时候,杨书记来检查工作。他一见大家的神气,就笑着说:“怎么,泄气啦?可要经得住考验哪。一次失败了,再来他个二次、三次……”我们听了,对呀,这还是第一次嘛,麦子刚下耧,就想吃到白蒸馍,心也太急咧。大伙说:“好,再烘个炉子,炼!”杨书记笑着说:“光凭闯劲是不行的,你们应当好好检查一下不出铁的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觉得很对,下来就开了个“诸葛亮”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个说,矿石太大把炉子憋死了,那个说,风力太小,炉子消化不良。大伙儿都提了好多改进操作技术的办法。
四
过了几天,一个新的炉子又烘干了。我们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按规格把炉子装好。火点着了,魏尚芳把鼓风机绞的飞快,不一会儿,烟火就冲出炉顶,一切都很顺利。大伙高兴地喊了起来,一个个劲头十足。魏尚芳笑着说:“这一回就是把筋挣断了,也要绞出铁水来。”高红贤说:“我要死守进风口,不让炉子结底。”杨维康摸着钎子说:“这回拼上命也要炼出个镢头锨。”看到大伙儿这股冷娃劲,我暗暗地想:这一回有希望。约摸该出铁了,维康赶紧捅开炉门。火舌伸的有三尺长,直往外冲,叫人很难近身。维康啥也不顾,提起钎子直往火里捅。杨书记、董股长也赶来了,大伙眼巴巴地望着炉门,都盼着从那儿能流出一股铁水来。那时,我心都快提到喉咙门上了,心里说,流出一点点吧,哪怕是绣花针那么一点点,只要是铁就行。可是,事情常常不按你想的来。炼了一来回,流出来的还是粘乎乎的炉渣。董股长接过钎子戳了戳说:“不成,还得炼。”他赶紧用沙子堵住了炉门。杨书记弯下腰在火里看了看,觉得风力还小,就脱掉棉衣呼啦呼啦地绞起鼓风机来。过了半个钟头,杨书记、董股长和我们几个,蹴在炉前看火色。真有意思,那火焰由橙红变成淡红,又由淡红变成黄色,最后变得像个亮晶晶的水银珠子在滚动。该出铁了,杨书记挽起袖子提起钢钎就捅炉子。“绞!”。杨书记使劲儿地喊。鼓风机越绞越欢,火蛇越喷越远,火星子四处飞溅。杨书记和我扑向前去,用劲把钎子往前一戳,往后一拉,一股细细的又明又亮、微微冒着火星的液体,从出炉口“嗖”的一下冲出来。“铁!铁!铁!……”大伙高兴地喊叫起来。维康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回可当真的是铁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盯得时间太长,我的眼睛有些发酸了。我回过头一瞅,人们已经满满围了一圈,争着看呀、看呀的。我的房东老大娘,叫人挤得东倒西歪,拄个拐杖,笑得合不拢嘴:“哟,这世道尽出能人呢,
当真的是铁嘛!”还有个姑娘搀扶着一位老大爷看稀奇。老大爷兴奋地流下了眼泪说:“穷山出了宝贝啦!”人们都为“跃进炉”的出铁而欢呼。
时间不长,变化很大。当年土炉炼铁的地方,现在已经耸起了三座八立方米的小洋炉。维康成了一级炉前工,当了红旗冶炼班班长;我被调到厂部工作,我俩都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啦。每当我们看到一辆辆汽车满载着铁锭,开出我们赵镇铁厂时,心里就乐得开了花。不知又有多少个收割机、脱粒机运出了工厂!
李根印 口述 雷省吾 张耀成 整理
原载于1961年5月号《延河》
——摘自雷达《文博天下》 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