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很特别的敏感,每当我看到考古人员在现场模糊地说到“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时候,多少会都感觉到这似乎是一种敷衍的套路,因为这一般都是在谈论“山戎”,但“山戎”应该是族属清晰的蚩尤余族。
其一,“戎”是尧舜禹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华夏部族,不管他们穿什么戎装,骑什么戎马,这些并并不能改变其族性,特别是历史研究的体系内人士,最不可以随口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很可能在尧舜禹靠近母系社会的较早时代称为“娀姓”,在夏商周普遍进入父系社会的时代称为“戎氏”,而被有些人特意矮化的时候则可能是“狨”,跟蚩尤族系相关的造字就有不少被加入了“犬”的字形,比如“懨、猒、厴、黶”等字。
其二,“戎”字的会意是什么?因为“戎”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华夏的“风姓”,“风姓”自有十个分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
(乾)部,六为天幽 (坤)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所以,“戎”的字形很可能是“
十+戈”,其会意是“风姓十部的武装”,华夏在山东潍坊附近,有很多带“戈”字部首的汉字的村庄名,比如“戟、戕、戗”等等,这些造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
其三,被冠以“戎”的大名的支系铺天盖地,仅一个参考资料就列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戎、泉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山戎”等等,周代时甚至还有“戎国”,这绝不是一般北方少数民族的体量,这种体量的规模和繁杂程度,应该是蚩尤号称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支系才有可能相比。
其四,从几个“戎”式遗址主要是使用青铜短剑的短兵器来看,也很像是蚩尤余族,其余族在蚩尤被杀后,全部被动的接受阉割、换种、换名的处理的情况非常相似,蚩尤余族看起来是能够接受被动的诸多自我限制,包括很多蚩尤系余族的船家很好地保持不给上岸生活的限制,广州的“上下九圃”可能就是防止船民上岸的沿江稽查点,这造成了数千年的艇家,而上海历史流传下来的“小刀会”,可能就是保持遵守只能使用短兵器承诺的实例,这样反观历史真是非常有趣,而且这些实例并不是只在北方,比如云南就有青铜短剑型的遗址。
其五,从北京“军都山遗址”所含的“军”字、山东郓城的所含的“军”和“大运河”所含的繁体的“軍”字、山西杀死蚩尤的“运城”的“运”字所含的繁体的“軍”字等等来看,蚩尤族系还跟“军”字有关,这样,仅“军都山遗址”的“军”的地名,就可以为我们指明“戎”就是蚩尤余族,不是一句“北方少数民族”这么简单,包括没有带“军”字的“承德青铜短剑遗址”、“云南青铜短剑遗址”、“河北中山国遗址”等等,包括洛阳又有“军”字又有“戎”字的“陆浑戎墓遗址”,全部都大致应该是如此。
结语:
蚩尤族系确实有很多成了少数民族,但成了汉族的可能更多得多;蚩尤族系确实有很多去了北方,但可能也有更多得多的去了南方;蚩尤族系确实有很多去了草原,但可能有不少在南方成了艇家(解放后逐渐都上岸了),甚至去了南洋诸岛国家等等地方。
(文/丁丁哥/20230409/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