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庞大的“英歌-鹦哥-莺歌-秧歌”人类系统

(2023-01-14 16:29:22)
 新年将至,今天早上的新闻已经在播“英歌舞”活动,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春俗活动,其背后深藏着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类系统线索。

什么是“英歌舞”?

以前以为,“英歌舞”只是潮汕一种非常雄浑、震撼和五光十色的地方春俗活动,其调动发音最强、最硬朗的大锣、大鼓列阵,号称“潮汕大锣鼓”,无论声浪和气势都在现场压倒了一切。

不过,不要以为“英歌舞”只是地方春俗活动,“英歌舞”绝不止有“英歌舞”。

与“英歌舞”关联最深的可能是“秧歌舞”,两者的表演在多方面几乎完全一样,两者名字的句式完全一样,两者名字的读音只差半个字音,两者的表演道具都是每人两支短棍,只不过一个是棍敲鼓,一个是棍敲棍......

“英歌”还可以是地名或者山水的名字,我小的时候就住过真正的“英歌山”,听说北京密云附近也有“英歌山”,据说那里明显是一座古城,山顶周边全是墙,其城墙内外庙宇寺塔等古迹很多,辽宁锦州市义县“瓦子峪村”也有“英歌山”,广东梅州市的大埔县双溪乡的和村和长治乡也有“英歌山”,这些无法全都写上。

“英歌”还可以是“莺歌”,海南岛西部有“莺歌海”,“莺歌海”那里有“莺歌镇”,“莺歌镇”那里有南方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而海南岛的中南部还有“莺歌岭”。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些年我在开始研究上古史,首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镜泊湖风景区存在着新石器时代的“莺歌岭文化遗址”。

现在的历史学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东北的黑龙江应该就是华夏之原根,而如果华夏要离开这里南下,很多人都得经过这里驿路的“鹦哥关”,其起点具体是宁古塔旧城(石城),在现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的“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附近。

宁古塔流人之一的方拱乾(1596—1667)的《绝域纪略》记:“自‘鹦哥关’,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中惟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龙,多洪屯各庐,屋不满十行,差卒换马之地,多山,多水,多虾荡。”

其实,“莺歌岭文化遗址”与“鹦哥关”都是在牡丹江市,“莺歌”与“鹦哥”应该是同一回事,“英额岭、英莪关、阴沟关”等应该都是后人的音转,“鹦哥关”驿路由宁古塔去往盛京,这是标明了“莺歌”的去向,盛京之后再继续往南就是去往了中原及更远的地域,然后就或近或远的随机散落了。

你说巧不巧,由这里笔直往南,最远竟然是深圳南山区小南山的“鹦哥山遗址”。

其实,云南“巧家县”也有“鹦哥村”,这样又拐到大西南把少数民族也拉了进来。

另外,浙江绍兴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滩簧戏”俗称“鹦哥戏”,据说是很像东北二人转的双人表演。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潮汕很多“英歌舞”?潮汕的先人是有过到了陕西之后又再离开的曲折,所以其与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的“上锣鼓”在各方面都非常相像,特别是那种很厚重的响锣,只不过古潮汕的先人在周灭商之后,可能随宋微子离开陕西去河南商丘建立宋国。

其实,台湾新北市(桃园市)也有“莺歌镇”,现在叫“莺歌区”。

更有趣的还有,即使到了西方,“英格兰”其实也似“英歌”,英国人的“盎格鲁人”也似“英歌”,这绕得也是太远了点,等有机会再接着细说。

顺便在卫星地图上又找到一些五花八门的“英歌”,比如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鹦哥村”、四川巴中市通江县“鹦鸽咀村”、陕西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鹦鸽村”、陕西宝鸡市陇县“鹦哥湾”、云南邵通市巧家县“鹦哥村、鹦哥咀”、云南楚雄州永仁县“鹦哥”、云南曲靖市罗平县“鹦哥咀”、海南五指山市“鹦哥岭”、海南琼中县“鹦哥岭”、海南澄迈县“鹦哥岭”、海南儋州市“鹦哥岭”、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鹦哥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鹦哥山村”、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鹦鸽庙”......

结语:

说不尽的“英歌、鹦哥、莺歌、秧歌”等,同出于五千年前的华夏历史。


(丁丁哥/20230111/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